回應 : 0
天地有情
填水塘,建樓房
林超英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2017年8月5日

香港房地產瘋癲多時,樓價飇升,「有屋冇人住,有人冇屋住」,2002年起錯誤的土地政策造成土地短缺固然是原因(註1),但是「地產投資/投機」相信是更大的因素(註2),可惜社會主流忽略後者而傾向談前者,經常着眼在覓地建屋,最近又出現了新話題。

 

726日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發表了「增闢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註3,建議政府有計劃地建立一個龐大的土地儲備,方法包括恢復大型填海工程,以及由政府公佈在2047年收回新界私人擁有未被開發利用或閒置的土地的權益。填海方面研究人員舉了淡水湖為例,「佔地1,200公頃,潛在供應的房屋單位數量達300,000個」,後者研究人員指出「目前主要發展商在新界擁有的土地估計達1,000公頃,連同其他私人的閒置土地,可釋放的土地潛力非常大」。

 

由於把香港人飲水的命根也要毀掉的想法由大學教授高調提出,引起了全港熱議,不過原來早在2013年,已經有人提出類似建議,不單填平淡水湖,還要把屋建入水塘集水區(註4),2015年又有人提出填平石壁水塘(註5),雖然後者十分惹笑,把水壩炸開一個洞,水流走後陸地自己會出現,根本不用「填」!

 

我公開表示了反對填平淡水湖,原因有幾方面。

 

關鍵性考慮是食水供應安全問題,人的生存有幾個必要條件:空氣、水、食物。人是動物,沒有空氣幾分鐘會窒息,沒有水幾天會渴死,沒有食物一個星期左右會餓死,這是無可逃避的生物定律,因此大城市如香港,無論多有錢或多先進,都必須為食水儲備做好戰略準備,以防萬一長期乾旱不下雨或外來食水供應出現變數時,有一定數量的食水應付最少幾個月,以儲備換取時間,想辦法找尋和調動替代水源。

 

香港開埠以來不斷興建水塘,就是因為人口持續增加而不得不做的事,保障食水供應安全,應付每年總雨量不穩定的高低起伏,1963年大旱,水塘接近乾涸,政府被逼執行「制水」,四天供應食水一次,每次只有四小時,經歷過的人如我都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明白水塘是香港最最根本的維生設施。有足夠水塘容量才有可能捱過大旱,水塘不可輕言摧毀。

 

香港自1960年代起輸入東江水,填補了自身收集雨水與食水需求之間的差距,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緩衝因素,就算偶然香港出現乾旱,也可以由東江水頂住,因此多年來香港沒有實施過「制水」,年輕人也就無緣長出相關的危機意識。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由於大氣層失去過去的平衡,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會增加,每年總雨量的起伏幅度可能會增大,加上過去二十年的每年總雨量大起大落之餘,展示了大致向下的趨勢(見附圖),令人擔憂1963年級別的大旱或有機會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重臨,由於食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支撐,我們必須及早籌謀,保障自己境內的水源和儲水設施,此時此刻提出填平船灣淡水湖是逆天行道啊。

 

香港天文台總部年總雨量(底圖鳴謝:香港天文台)

2011年雨量是1947年以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