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II
論中國經濟之平衡發展與資本累積(2)
梁海國
2016年9月30日

本銷市場重要性不容忽視

 

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那就是人的慾望是多方面。就中國大陸發展電子工業、製造收音機和電視機而言,如果其他行業的生產力未能提高,中國製造的收音機或電視機將未能找到一個龐大的本銷市場(即使人民的收入增加,也不會全部只用來購買電視機或收音機)。本銷市場在一個國家發展工業的初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本銷市場上顧客對產品的反應容易了解,因此本銷市場往往是新產品最佳的市場實驗室。從本銷市場反應從事技術的革新,可使產品日後能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競爭。

 

如果由於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科技上的脫節,利用新科技所製造出來的新產品永遠得不到足夠的銷路。如此,新產品將不能在經濟原則下繼續發展,同時亦不能收回投資的利潤,終使到資本累積不夠,經濟成長拖慢。平衡發展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手段。我們希望平衡發展帶來生產力的全面提高,使新產品有市場,投資可以獲利,從而累積資本再作投資。

 

從事投資,購買新的設備和機械當然是可以提高生產力。這種實物生產力(Physical Productivity)的增加,是一個工程問題,而非經濟學最重要的考慮。經濟學家所重視的是生產價值(Value Product)的增加。生產價值的大小只能通過使用者(消費者)的選擇方能反映出來。單是造多了幾部收音機並沒有用,要造得多而又有價值才有意思—— 多而沒有人買並非一種成就。

 

工業化之後才擴展海外市場

 

如何能有一個平衡的成長?當然是要分散投資,把發展計劃擴展到各個部門。利潤高、資本累積快的部門應投入的資本自然要多。直至所有部門投入的資本邊際生產力(Marginal Capital Productivity)相等便可得到均衡的發展。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本家的「唯利是圖」,資本投入的均衡可以通過市場的功能自然地達到,但在一個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下,困難就比較多。由於價格未能反映市場的供求關係,利潤亦不能顯示生產的效率。經濟指標的未能顯示實況,使投資發展策略上倍添困難。雖然,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平衡發展的概念比不上資本主義的美國有用。但差異只不過是在資訊(Information)或經濟指標上發生問題。而平衡發展的原則就並不會因經濟制度不同而有所分別。

 

1914年前的日本,她的工業發展是有「計劃」地推行,當中日本政府亦擔當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當時日本經濟投資的全面,日本本土市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令工業得以充分發展。日本的工業化實在發生於出口發展之先。工業的發達帶來日本工業品在外銷市場上輝煌的成就。而美國,一個工業的大國,出口卻佔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很小的部分。從此可見並非要依賴出口才可以發展工業和經濟。

 

自由經濟體系效率較高

 

無論一個「計劃」經濟或是「自由」經濟,皆可以通過平衡發展來累積資本,但當我們考慮到資訊費用(Information Cost)和錯誤計算(Miscalculation)時,無法不承認自由經濟體系的效率較高。在自由體系中,通過市場的競爭而達到資訊搜集的功能。有貨無人買,價格下跌,跟的便是減產。這些有關供求的訊號,在市場和競爭下可以用較低的費用或代價而獲得。但在計劃經濟下,要得到供求閞係的資料就得付出較大的費用或代價了。

 

任何的投資都離不開預測和計算,有預測和計算就不能完全避免錯誤。在自由經濟下,錯誤計算所帶來的投資失敗,只影響一個企業的得失,對整個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比較小;但在計劃經濟下,錯誤的計算所引起的投資失敗,其所帶來了經濟上的不幸後果往往比私人企業為大。至此,我們可以明白從「錯誤」去找尋方向的路途下,私人企業比國家計劃更能促進經濟的成長。但現今的中國,私人企業的發展前景畢竟有限。把推銷、生產和投資決定下放到個別單位亦不失為權宜之計。

 

-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