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齊白石‧香港‧須磨
許禮平
名家翰墨
2022年6月27日
(原文發表於2022年6月25)
 
 齊白石 (1938)

齊白石與香港

前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齊白石曾應郭人漳(葆蓀)所邀往赴廣東的欽廉地區,時老友羅醒吾,弟齊純俊、婿思義等偕行。 

 郭人漳 
 
 齊白石《寄園日記》 (1909)
 

航程見於《寄園日記》所記﹕該年二月廿二日乘安徽輪船出發,於廿六日午刻抵香港,寓中環泰安棧。 

 省港澳碼頭 (1909)
 
 香港街道(1909)
 
 香港中環德輔道中一景1909)
 

直至三月初三再開往海口,繼而轉往欽州。也是說,在去程中曾在香港停逗了一個星期。 

 齊白石《寄園日記》:

「廿三晨刻開往香港」

同年的七月下旬,齊白石與四弟齊純培和長子齊良元返湘。途中復經香港,船泊香港兩日,期間齊白石登岸僅遛躂半日便歸船,復往上海方向去了。此後沒再來香港。在齊氏日記中,有記其去程途經香港的一些感受。 

 太平戲院內 (1909)
 

二月廿六日記有﹕「夜來之太平戲院觀劇。先以為廣東之劇,可為中國第六七等。今觀此院之劇,較廣東尤醜。殊不足觀,片刻即返。」而翌日記有:「午前之博物院,物頗繁,不勝記載。」 

 
 齊白石《寄園日記》: 「廿七日午前之博物院,物頗繁不勝記載。」
 

那年代,香港一切都是在草創,談不上人傑地靈。而白石翁呢,則是慣見天朝文物,以及上國衣冠,高人名士。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那何有於眼前種種。所以白石翁日記上也自言:「余自由京師歸,觀劇之眼界,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矣。」本來白石翁的游記都慣有紀游題詠。但這香港之行,卻無詩紀。而前文關於「戲劇」和「博物館」的兩則劣評,自然也能連類而及了。總言之,白石翁這次是「負此一遊」了。

齊白石《寄園日記》: 「十五平明,到香港,船欲停二日方行,余攜貞兒登岸,半日歸船。」

但事情又有出意想的。這似乎說不清是香港有負於齊白石?抑或是齊白石有負於香港?據後來發生的事情而論,香港人卻是很「記掛」這位白石翁。因為在他逝世後十六年,香港曾為之舉辦過一次大型的展覽,那是在一九七三年。而且往後的三十三年,還繼之有兩次的大型展覽。這說明香港人「記掛」齊白石,這正好可補回當年令白石翁的失望。先說那年的「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展覽」(以下簡稱「首展」)。

 
 

「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展覽」
── 大會堂展出齊白石作品海報

其時間是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四日至十月三日。展品悉由香港十多位藏家(包括時在香港的日本藏家)借出,統由「香港市政局」轄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領名舉辦。而更具意義的是﹕首展地點是假座香港中環大會堂頂層。但這次首展的大會堂已不是當年齊白石所參觀的大會堂。順便一說,齊白石所參觀的博物館是在當時的「大會堂」東翼。

 
 舊大會堂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

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址旁

這是香港會的會員發起籌建,於一八六九年落成的建築,亦是當時文化地標和上層社會的活動中心。其位置是在中環皇后大道中一號。 

 香港皇后大道中匯豐銀行第二代大樓明信片,旁為大會堂 1909
 

但此舊的大會堂已在一九三五年拆卸,並先後改建為匯豐銀行總行和中國銀行大廈。而新「大會堂」則轉址另建於一九六二年,其頂樓三層是「香港博物美術館」。 

 舊大會堂內博物館 
 
 香港大會堂  1962年建
 

八十年代中更分拆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而到九十年代初,新的香港藝術館遷往九龍尖沙咀,那是後話了。再說回一九七三年的齊白石「首展」,其特點是展品全部借自民間。 

 「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展覽」

圖錄鳴謝 

 「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展覽」

借展人士名單

 

這不僅是說明了香港市民能「顯其所藏」,事實也證明「物歸所好」是保護文物的好方法。而在某種意義上,則是與大陸「文化大革命」的作為對着幹。因為一九七三年,大陸正是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期。 

 
 《打倒齊白石》 上海中國畫院

 

在文革前夕和文革初期,江青也早有過貶齊的話,如:「齊白石的一把蔥、兩頭蒜、幾個蝦米說得那麼好?很奇怪,怎麼捧起來的?齊白石反對土改,身上掛一串鑰匙,守財奴!」(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江青與中央美術學院三名教師的談話) 

 
 《打倒齊白石》

載《新美術》1967年11月創刊號
中央美術學院

 

又﹕「齊白石的畫,我已經注意了好幾年了,那是什麽畫!為什麽要搞那麽大的畫冊!是誰在把齊白石封為當代的藝術大師?究竟是誰封的?齊白石是什麽人!」(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江青與美術工作者的談話)(載《江青同志關於文藝工作的指示彙編》一九六七年十一月) 

 
 醜化齊白石的漫畫 (1967)  
 
 醜化齊白石的漫畫 (1967) 

 

到了「文革」,對齊白石的批判舖天蓋地而來,這不僅是語言暴力了,而是更有實際行動。 

 
 醜化齊白石的漫畫 (1967) 

 

文革初期,齊白石的墳墓(位於北京西郊魏公村湖南公墓)被紅衛兵破壞,其墓前矗立自己篆書大字「湘潭齊白石墓」及隔鄰「繼室寶珠之墓」兩大塊碑石(是高三公尺多寬約一公尺厚四十公分的麻石碑)都同時被砸毀。 

 
 齊白石親造生壙 生前手書墓碑
 
湘潭齊白石墓和繼室寶珠之墓文革中被毀 
 
 羅孚在重建的齊白石墓前留影 (1985) 

 

也同是在一九七三年,我在中華書局海外辦事處、商務印書館香港辦事處工作,知道當時重印出版物時都要審核,遇「齊白石」姓名要刪除。如某辭典例句中有「齊白石畫的小雞很生動」,便刪去「齊白石」的名字,改為泛稱的「他」,變成「他畫的小雞很生動」。可見「齊白石」這名字在那年代是定為負面的。 

 
 醜化齊白石的漫畫 (1967)
  
 醜化齊白石的漫畫 (1967) 

 

大陸政治的氣氛既然如此惡劣,但香港的藏家似乎都沒有顧慮。儘管一水之隔的對岸是上綱上線的在鬥爭,而在香港這邊,卻表示出完全不同於大陸的對待文物的態度。香港藏家是無聲無息地默默耕耘,繼續收藏,繼續愛捧齊白石。人們是「不敢言而敢怒」。後來「四人幫」倒台了,大陸對齊白石的評價轉變,大陸文博機構更可以把齊白石書畫借與香港展覽了。 

 
 齊白石作品展 藝術中心 1988) 

 

香港遂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齊白石作品展,這兩次是分別來自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和瀋陽的遼寧省博物館,都是以氣勢和集中來亮人耳目,這和一九七三年的「首展」就有明顯的不同。 

 
 齊白石作品展圖錄(藝術中心 1988)

 

那第二次的齊白石作品展覽,是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三日至二月十四日,在香港灣仔香港藝術中心包兆龍畫廊舉辦,由香港藝術節協會、香港藝術中心及中國美術館合辦,題目為「中國美術館珍藏齊白石作品展」。港方搞手是陳贊雲,代表北京中國美術館來的是董玉龍、陳奇峰。

 

他們都跟我說,展覽非常成功,兩三個星期的展覽,參觀者超過十萬人次。破了藝術中心所有展覽會的紀錄。也超越了齊翁逝世後在北京展覧館(當年叫蘇聯展覽館)辦的齊白石遺作展的參觀人數(遺作展雖然一再延期,參觀者總共是六萬多人次)。 

 
 齊白石遺作展覽會 
 
 
 齊白石遺作展覽會紀念冊
 
 齊白石遺作展覽會1958年元旦

在北京蘇聯展覽館舉行
周恩來總理蒞臨參觀  華君武講解

 

可見香港人對齊白石的熱愛。而第三次展覽,則是二〇〇六年八月五日至十一月廿六日,是在九龍尖沙咀香港藝術館舉辦。題目是「似與不似──遼寧省博物館藏齊白石精品」。 

 
 似與不似──遼寧省博物館藏齊白石精品 2006.8.25 -11.26) 展覽傳單

 

這個展覽在展品、場地、時間、布置、宣傳、教育等各方面,佔更大優勢,辦得有聲有色,盛況空前。

 
 似與不似──遼寧省博物館藏齊白石精品

展覽圖錄

 

香港是彈丸之地,而能在三十三年間舉行過三次大型展覽,這當中除了有經辦者的決心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香港市民對齊白石藝術的熱愛,並不因當局政治取向而轉移。香港人對白石的「記掛」,大可回贖令白石翁「廢然罷遊」的歉疚了。

 

從香港走出去

 

舊日香港藏家都著重收藏古書畫,但解放以後,古書畫出口早已有所規限(乾隆以前書畫禁出口)。故經營者如集古齋,都只能從大陸輸入近現代名家的,這當中就以齊白石作品為多。

 
 集古齋辦書畫展覽人頭湧湧場景
 
 集古齋辦書畫展覽人頭湧湧場景
 

這除了香港人購藏之外,有不少是經香港再轉銷去世界各地的。而日本人吸納最多。日本的文化和中國相近,在中國文化理解上比歐洲人的理解更為真切,所以日本人喜歡收藏齊白石又是理所當然的事。

 
 雪江堂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東京就有家專門銷售中國書畫的雪江堂,是西園寺公一先生以太太西園寺雪江的名字創設,一九六三年開業。
 
 西園寺公一

 

八十年代該店的掌櫃野阪一房先生跟我說過,他們多年來從北京輸入日本的齊白石書畫,超過三千件。過去曾有人統計,齊白石一輩子寫的畫約三、四萬幀。單雪江堂一家廿年間傳入日本的就佔了十分之一。

 
 
 郭沫若 行書卜算子 雪江堂十周年紀念

 

師曾須磨兩知己──陳師曾

 

其實日本人也愛齊白石,日本人更早發現齊白石,齊白石在日本市場上冒起,是源於曾留學日本的陳師曾,和當時日本人的超前眼光及經濟實力。齊白石五十五歲(一九一七年避兵亂移居北京,在琉璃廠南紙店掛出寫畫刻印潤格,為陳師曾賞識。 

 
 陳師曾 1917 攝於蓮花寺

 

陳師曾知有齊白石,是有淵源的。陳是江西人,但祖父陳寶箴卻是湖南巡撫,師曾早年與齊白石的兩位老師胡沁園、王闓運都是相稔的,因之有後來陳師曾親往宣武門外西磚胡同法源寺訪齊白石的一幕。

  
 陳師曾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
  
 齊白石老師王闓運 
 
 齊白石老師胡沁園

 

那次陳齊談得投契,齊曾出示《借山圖》請教,陳題詩云:「曩于刻印知齊君,今復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雲。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陳師曾遺詩》《題齊瀕生畫冊》) 

 
 陳師曾題齊白石《借山圖》

 

齊白石後來有詩注云:「予五十歲後之畫,冷逸如雪個,避鄉亂竄於京師,識者寡,友人師曾勸其改造,信之,即一棄。」陳師曾勸齊白石「畫吾自畫自合古」,是後來齊白石常說的以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是「何必低首求同群」,齊白石決心「掃除凡格」,自成一家。他曾在為友人寫畫的題跋中吐露心聲:「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又云:「余畫猶過於形似,無超然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足見齊白石變法的決心。

 

而據張宗祥回憶,當日陳師曾約同往訪齊白石,後張因事未能踐約,故由陳師曾一人往訪。 

 
 張宗祥 1922

 

張在《鐵如意館脞錄》記其事如下﹕

 

「齊白石璜,湖南人,從王湘綺學詩。早年挾其畫與篆刻,游兩湖府縣幕中,人以其畫筆之工而無生氣,篆刻之整而無刀法,謚之曰『木匠』。予友沈羹梅兆奎之父任湖北某府知府,齊曾處幕中,告予如此。民國初年,至北京,寓法源寺小屋中,出其技鬻於琉璃廠,月餘,無問津者。親至清閟閣、榮寳齋問曰:『今京師畫何人最享盛名?』則曰:『陳師曾』;『全國何人最享盛名?』則曰:『吳昌碩』。『陳吳之畫,可得觀乎?』則各出所畫示之。齊恍然悟,歸寓,盡棄其向之所謂草蟲花卉工而無生氣者,放筆作魚蝦花草。不數日,又以新作投諸肆中,遂有售者。師曾見之,且驚爲得此奇筆,邀予共訪之。予無暇,師曾自訪之,遂訂交。齊氏之畫,遂有名於北京。自此不復作工筆畫,偶爲老友一作之。其題字亦屢變其體,少年、中年之作,人幾認爲僞作,以款識不同也。第三子能倣其粗淺者,故畫室出入必親啓閉,慮盗用印章,以贋作售人也。此老身佩銅鑰累累然成串,行則丁東相驚鳴。出寢室,鎖其寢室;出畫室,鎖其畫室;下致箱篋、抽屉、厨匱,可鎖者無不鎖也。二雛姬侍之畫室,乃繋其衣角於畫桌,亦可異矣。予友楊性存最嗜其畫,每年必購數幅,中一大幅八尺者,畫粗筆半身仕女一,顱之大小,與生人相等,白石欲丐回自藏,性存不許也。所貯西洋紅三四巨瓶,故畫荔枝、牡丹,能極鮮艷。人體瘦小,語言質樸。」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廿一日,「第一回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在北京南池子石達子廟歐美同學會開幕。

 
 第一回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 新聞報導

 

陳師曾請齊白石提供畫作參加,齊白石後來回憶道:「我在北京,賣畫生涯,本不甚好,有此機會,當然樂於遵從,就畫了幾幅山水,交他帶去。」(《白石老人自述》)齊白石這次拿出的是山水橫幅、花卉等八件作品參展。這個展覽非常成功,每天參觀者達三千之眾。後來移師天津續展。這是齊白石畫作首次公開展覽。 

 
 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圖錄 1922

 

而翌年五月一日,「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在日本東京丸之內「東京府廳商工獎勵館」舉辦第二次展覽大會,金城、陳師曾、吳熙曾東渡出席,齊白石也有《桃花塢》《橫江揚舲》等九件作品參展。 

 
 齊白石《桃花塢》
  
 齊白石《橫江揚舲》

 

這次齊白石的畫全部高價售出,所謂高價,據齊氏自述,是「每幅就賣了一百銀幣,山水畫更貴,二尺長的紙,賣到二百五十元銀幣。這樣的善價,在國內是想也不敢想的」(《白石老人自述》)。

 

第三次展覽是一九二四年四月在北京中央公園和上海舉行,第四次是一九二六年六月在日本東京美術館,七月再移師大阪市工會堂舉行。

 
 東京府美術館

 

四次展覽齊白石都有作品參加展出。這個「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是陳師曾參與籌辦的,陳師曾是齊白石的伯樂,推薦齊白石的作品參展,而且到處延譽。是為齊白石的作品走入域外視線之始。齊白石在北京「衰年變法」成功,形成有自家面貌的獨特畫風,與當時畫界已拉開很大的距離,而特別為東洋人所欣賞。 

 大村西崖《禹域今畫錄》中齊白石條目

 

日本美術史泰斗大村西崖,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出版的《禹域今畫錄》中介紹齊白石,兩個月後,五月六日東京《朝日新聞》報道「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 中,對齊白石作品評價甚高。

 
 
 1922年5月6日東京《朝日新聞》

報道「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

 

日本人又把陳師曾、齊白石兩人的作品和藝術生活狀況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院放映。黎錦熙《記白石翁》曾記此事云:「辛亥以還,湘中多故,山寇出沒,鄉居不寧,翁倉皇避地,仍遊燕京,不求人知。陳師曾攜翁畫東遊,日人出數百金購之。其所作曾入選巴黎藝術展覽會,而日人亦將翁之作品及藝術生活攝為影片,獻映於東京藝術院,名動海外。」齊白石也有詩紀實:「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自此,齊白石聲名大噪而譽滿天下,訂單不絕,這可忙壞老人了。有詩為證:「一身畫債終難了,晨起揮毫夜睡遲。晚歲破除年少懶,誰教姓字世都知。」白石自注「因外客索畫,一日未得休息,倦極自嘲。」這哪裡只是自嘲,這更是在「曬命」。

 
 《第四回日華繪畫聯合展覽會圖錄》 (1926)

 

牆內開花牆外香。齊白石的名聲是在東洋雀起,再傳回神州的。齊??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