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故宮年度重磅大展!郭熙、米芾、倪瓚、石濤、唐寅......
文博圈
2022年9月1日

(原文發表於20228月30)

8月29日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

展览围绕“ 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主题策展

展出故宫院藏文物100余件

其中多件一级甲等文物

涵盖书画、器物、家具等类别,

展品包括郭熙、文天祥、米芾、

米友仁、倪瓒、杨维桢、沈周、

文征明、唐寅、徐渭等名家名作,

展品时间跨度从西周至明清,约2900年,

系统性地呈现了传承中的中国书房。

此次展览以中国书房的意涵与物象为主题,旨在探讨和阐释中国书房的文化内核以及如何赋予“书房”这一意象以时代精神的问题。

此次展览的举办,故宫博物院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坚持开放合作,与腾讯公司及其邀请的当代艺术家一道,在这场策划了两年的展览中研究经典、致敬传统。

作为主办方,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公司对参展艺术家的选择,首先关注艺术家的传统学养和艺术造诣,他们既往的作品是否在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的书画、器物乃至建筑营造的精髓。此外,还考虑其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

国内外活跃着诸多优秀的艺术家,绝非一场展览可以囊括。故宫博物院期待吸引更多国际的学者、艺术家走进故宫,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此次展览亦是融合多样性参与者的一次尝试。所谓照见天地心,是努力继承一种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次展览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介绍,展览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委怀琴书”,第二单元为“正谊明道”,第三单元为“结契霜雪”。

执笔生光,照见天地

三大主题讲述书房文明

第一单元

委怀琴书

此单元分星空、五经萃室、图书、文房四宝、文人赏器五个空间。该单元以五经萃室和五经图书为核心,突出书房不仅仅是一个看书、写作、藏书的空间,也是一种情怀和传承。星空部分,将天上的壁星和地上的鲁壁联系起来,仰望星空,拓展对书房文脉的思考和对书房空间的想象。展出的文房四宝,突出它与文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生态依赖关系,让人想到它们融为一体时所创造的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赏器部分,注重展示能体现天地大道的器物,如玉琮、青铜、五大宋瓷名窑等。

清(1644-1911)弘历 书五经萃室匾 长144、宽58厘米

乾隆帝将其认为是相台岳氏所刻《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合在一起,存于昭仁殿后西小间,命名曰“五经萃室”。五经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是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即位,年号“乾隆”。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作为,呈现繁荣昌盛之势。

南宋(1127—1279)《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 墨纸 半开纵25、横14.1厘米

《淳化阁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北宋淳化三年(992),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并摹刻成为法帖。后世文人习书,时有临学《阁帖》,各获成就,可见《阁帖》对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清(1644-1911)李廷珪古墨歌墨及墨盒

墨:长29、宽7.3、厚2.2厘米 | 墨盒:长64、宽36、厚10厘米

乾隆五十七年(1792),安徽巡抚朱珪向乾隆帝进献仿制的南唐李廷珪墨。特制黑漆描金盒以收藏此墨。黑漆明亮,金色纯正。盒面正中题“泽古怡情”四字,体现了乾隆帝对于“还政”后读书的渴望。

清(1644-1911)弘历题花卉诗管紫毫笔 长17厘米 匣长40、宽30、高40厘米

乾隆年制。笔匣是文人用来贮存新笔以备使用的文房用具。此笔匣通体雕红漆,饰有云山水岸图案。匣内蓄有50枝新笔。每支笔材质、装饰、笔头造型各不相同,笔管上也题有乾隆帝在不同时期所撰咏花诗,反映了其爱花之情,并体现了其人生观。

明(1368-1644) 剔红牡丹纹管兼毫笔 长18.9厘米

宣德年制。毛笔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笔头为兼毫,笋尖式。笔管通体饰有盛开的牡丹花纹。文人与毛笔朝夕相伴,产生了深厚情感,唐代韩愈《毛颖传》,形象地将一支毛笔的一生转化为对文人身世的描述。

清(1644-1911)紫檀木旅行文具箱 长74、宽29、高14厘米

紫檀木旅行文具箱是一套箱装形式的组合文具,制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人们按动机关并将木箱整体翻转过来,文具箱便会转化为一张活动书桌。旅行箱中置有匣、屉等盛物盒,匣中布满层、格、槽等,设计巧妙,用于所有种类的文房用具的放置,可谓一个移动的书房。

北宋(960-1127)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口径22.8、足径11.5、高15.8厘米

文人于书房、庭院雅集,花木奇石盆景常为点缀。此盆底刻“七”字,说明它是同类器物中尺寸偏小的。传统观点认为这类花盆是北宋徽宗时期为装点皇家园林“艮岳”而命钧窑专门烧造的。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其烧造年代应在元末明初。

北宋(960-1127) 汝窑天青釉盘 口径18.9、足径12.5、高3.9厘米

后世论古窑器,每奉宋瓷为美学圭臬,更推汝窑为宋代名窑之首。汝窑瓷器的基本特点是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釉面常有细碎开片纹,它们造型古雅、釉色含蓄、釉质温润,满足了宋代以来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

朱致远制琴

南宋(1127—1279)宋 何筌草堂客话图单页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贴落

第二单元

正谊明道

主要展示的是家国情怀,突出书房的人文精神。在古代,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单元也分为修身养性、家国情怀和仰观宇宙三个空间。

家国情怀部分,展示有南宋文天祥的宏斋帖卷、明代徐渭书“昼锦堂记”、陈淳书“岳阳楼记”等书法作品,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另外还有两件重器,一是大宝箴挂屏,二是虢叔旅钟,体现士人身处庙堂之上,要崇尚品德,坚守正义,以天下为己任,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兼顾天下共达于善的家国情怀。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虢叔旅钟 宽36、高65.4厘米

周人为加强礼制建设,通过铸器做铭来颂扬祖德、刻纪功烈。西周晚期虢叔旅曾为其父铸编钟一套,此为最大者,铸铭文91字。铭文在追述祖先功烈、告祭自己荣誉、感念王室恩赐的同时,突显出宗族体系的传承,并表达了祈愿父辈福荫子孙的美好愿景。

铭文:“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纯亡愍。旅敢肇帅型皇考威仪,淄御于天子。迺天子多赐旅休。’旅对天子鲁休扬,用作朕皇考惠叔大林和钟。皇考严在上,異在下。,降旅多福。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南宋(1127—1279)文天祥 《上宏斋帖卷》纸本,行书 纵39.2、横149.9厘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江西吉水人。南宋末年抗元名臣。

此札为文天祥去信贺包恢(宏斋)晋升新任,其时文天祥与权臣政见不合,外任江西。信中表达了对时政的忧愤和对包恢“忠忱爱国”的景慕,又述及在江西缴寇等政事,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国家忧难的关切和忠正之气。此札书于宋度宗咸淳元年,时文天祥三十岁。

北宋(960—1127) 郭熙 《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 纵120.8、横167.7厘米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北宋名家,工绘山水画,有《林泉高致》行世。

作品展示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心灵的体验历程。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纤尘。裸露的岩石缝中生长的杂树,虽没有苍松的挺拔,但仍剌破天空;虽叶已落尽,但仍老枝遒劲;虽已深秋,但天地开阔,物我两忘,精神与天地同在。

北宋(960—1127)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卷》 纸本,墨笔 纵19.8、横289厘米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祖籍太原。书画才能受宋徽宗、宋高宗赏识。

此卷表现了江南烟云变幻之景,山、云、天、地、水在氤氲墨色中融为一体,可谓山水奇观。该题材被后世称作“米氏云山”,为米芾、米友仁父子创建。米芾该题材画作不存,此图为米友仁代表作,是宋代新风格山水画,有大胆创新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单元

结契霜雪

这个单元分三友同德和雅集唱和两个空间。松竹梅既是书房的象征,又是文人的象征,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它已经成为书房的一个符号了。雅集是书房的一个延伸,通过展示宋代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元人杨维桢的诗帖册页、明人的西园雅集图卷、沈时的兰亭修禊图卷,以及羽觞,兰亭八柱等,突出书房的另一种功能,即人与天地的交流。

此次展览第三单元入口,以还原 “香雪”书房意境为初衷而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成为公众了解紫禁城原状空间的新方式。

“香雪”是养性殿西暖阁的一间书房,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营造,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以白石依墙堆砌出山景,表达了“仰观香雪海,坐觉太虚宽”的精神意趣。

展览引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提供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感受。

元 造云石

灵壁石,因石“如天风遏云抱崖绮布之势”,取郦道元《水经注》中“造云壁立”而命名,“造云”二字刻于石额间,石上共八处题,原陈设于紫禁城建福宫惠风亭西北隅。玉山雅集是元代苏州玉山草堂主人顾瑛主持的文人雅集“造云”石刻记述了元至正十年(1350)秋以赏石为主题的雅集盛事。

部分题字

明(1368—1644)沈周《松石图轴》纸本,墨笔 纵156.2、横72.9厘米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却未入仕途,一生读书并从事书画创作。

画面主体表现了一颗遒劲的松树,整体以淡墨为主,气势磅礴,又不失文雅之气。松作为岁寒三友之一,体现了文士的高洁。根据画上自题可知作者时年54岁即成化十六年(1480)。

明(1368—1644)王绂 《乔柯竹石轴》纸本,墨笔 纵232、横57厘米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江苏无锡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精通书法,善画墨竹。

将竹入画,借以体现君子虚怀若谷、正直不阿的不凡品格,是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图以元代名家倪瓒的笔墨,写出瘦树乔柯,秀竹依依,一派清旷景象,隐隐有文士出世之思的雅人深致。

明(1368—1644) 陈继儒 《梅花图轴》绢本,设色 纵123.5、横55厘米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于诗文,书画兼能,擅绘梅花、水仙、奇石等。

梅花,自古便是文人反复吟咏、描绘的对象。陈继儒尤爱梅花,写诗作画,寄意其间,乐此不疲。图上老干虬曲,新梅自盛,细草之间散落花瓣,用笔简洁,构图明快,确是以简胜繁的佳作。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