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我的公公陳立夫
林穎曾口述; 李菁撰寫
2020年12月24日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哥哥在台湾潦倒病死,弟弟却活了101岁

 

 

 

走進陳家

 

我與陳家結緣是在1973年,那一年,我父親陪同陳伯伯--那時我還喊他伯伯”——去西班牙接受馬德里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正好我在西班牙留學。他覺得我很開朗,另外,雖然我在國外長大,但還比較符合中國人的禮數,於是收我做乾女兒。

 

我父親林尹,是章太炎、黃季剛的學生,研究傳統國學。到台灣後,蔣介石本想請他給蔣經國做國學輔導,但父親希望能普及國學基礎,他在台灣師範大學開了一門課,叫小學”—小眾的學問,中國文字、聲韻、訓詁學,是很偏門的一個學科,對台灣的文字、文化教育有卓越的貢獻。父親在台師大教了40多年書,學生眾多。小時候上學,老師一聽說我們是林尹的兒女,就會說:噢,那是我們的老師或太老師,然後我們就比較” ,老師就要我們背唐詩三百首,因為大家覺得林尹的兒女是一定要會這些的。回到家,我們問:爸爸你是誰啊,為什麼人家都認識你?

 

其實我娘家和陳家很早就認識。我的父親早年曾在漢口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過,兩家一直非常熟悉。我小時候讀書時就知道陳立夫,知道他早年追隨蔣介石先生,是他身邊的幕僚,但書本給人的印像是僵硬的,會覺得他是很嚴肅的政治人物。近距離接觸,感覺他很和藹,沒什麼架子。

 

不過不論那時的陳伯伯還是我,都沒想到日後我們會成為一家人。

 

1976年初我從西班牙放假回台灣,恰好陳家三兒子陳澤寵也從美國回台灣度假--那時候他從普渡大學畢業後已經工作,我們在一個餐會上認識。起初也沒什麼特別印象,但聊天時發現彼此很投機,他像陳家其他成員一樣很溫和,也很懂禮貌。我回西班牙後,他經常寫信或打電話來,彼此印像也不錯。我母親起初有點疑慮,因為他比我大12歲。但我覺得我們很談得來,戀愛一年我們就結婚了,所以最後走到一起是我們自己的緣分,並不是別人想像由兩家撮合而成的。

 

我公公和婆婆都是浙江湖州人,是指腹為婚的。13歲那年訂婚,直到23歲公公出國前才第一次見過面。雖然是老式婚姻,但他們感情很好,共同生活了65年,公公自己總結的婚姻經驗是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婆婆孫祿卿早年畢業於上海美專,公公雖然位高權重,卻很注重家庭生活。我先生還記得童年時,他父親有一次托朋友從美國帶回一雙溜冰鞋,他們父子倆各穿一隻,溜滑起來,滑倒了他們相擁而抱的情景。

 

民国中统局大佬陈立夫,晚年竟在美国卖鸡蛋- 快资讯

 

公公、婆婆養育了31女。陳家的第二代基本上都從事文化、學術的工作,公公並沒說過反對我們從政之類的話,他只是讓每個人自由發展喜好。大哥陳澤安畢業於台灣大學農學系,赴美深造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是植物病理學家。二哥陳澤寧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姐姐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音樂,他們都在國外定居。我先生陳澤寵是家裡最小的兒子,是普渡大學航空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1982年,我們回台灣定居,和公公婆婆共同生活了二十幾載,我也得以近距離了解我的公公、了解陳家。

 

陳氏兄弟

 

在大陸歷史教科書中,蔣、宋、孔、陳被定義為四大家族” ,蔣、宋、孔是有姻親關係的,而陳家能忝列其中,我想大概源於陳家與蔣家的關係。

 

蔣、陳兩家的淵源,始於陳其美與蔣介石的關係。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留學認識了比他大9歲的陳其美,兩人結拜為兄弟。陳其美,字英士,早年追隨孫中山,正是陳其美介紹蔣介石認識孫中山的。1916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當時沒人敢去處理,只有蔣介石來為他收屍,在祭詞裡自稱盟弟” ,由此可見兩人交情匪淺。陳家的下一輩也習慣稱蔣介石為蔣三叔” (注:當年陳其美與蔣介石、黃郛結拜,按年齡,陳其美為老大,黃郛為老二,蔣介石為老三)。

 

陳果夫、陳立夫的父親叫陳其業,字勤士,是陳其美的大哥。陳家以前經商,在湖州也算是地方士紳。公公早年接受傳統的中國私塾教育,1911年,陳其美任革命軍滬軍都督,受他邀請,全家都搬到了上海。在這裡,公公有機會接觸到新式教育。

 

1917年,公公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學工礦,畢業後又赴美留學。1924年,他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冶礦碩士,在史克蘭敦當了8個月的實習礦工後回國。就在他準備接受中興煤礦公司聘請、任採礦工程師時,大哥陳果夫轉來了蔣介石的兩份電報,蔣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廣州協助自己。公公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勸說以及與蔣介石的叔輩關係,還是去了廣州。他後來在回憶錄裡講,原以為幫忙一段時間,馬上再回去投身採礦。但蔣先生先是客氣地挽留,後來乾脆要求他留在身邊,公公從此踏入政壇。沒成為一名工程師,公公引為終生憾事。

 

公公最初身份是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實際是在蔣介石官邸裡,處理他的私人重要機密文件。任命狀中,蔣介石用他的號立夫為正式稱號,此前,公公一直用陳祖燕這個名字,從此他便以陳立夫行世,正如原名陳祖燾的哥哥被稱為陳果夫一樣。公公知道蔣先生的脾氣,他在蔣公館工作時也常見蔣介石罵人。所以在接這個職務前,他就對蔣先生說: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不能罵我。校長如果對我發大脾氣,第二天我便辭職不干。在他為蔣介石服務的25年裡,蔣介石也果然沒有罵過他。

 

陳家兄弟姐妹共5人,陳果夫和陳立夫最為有名。陳果夫是家里長子,很早就出去工作養家,把希望都寄託在弟弟立夫身上,他的全部學識全靠自修。我們至今還保留他當年寫給自己父親或弟弟的一些東西,一張紙寫完翻過來再寫,十分節儉。陳果夫比弟弟大8歲,他們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陳果夫膝下無子,公公把大兒子陳澤安過繼給陳果夫。

 

 

很多歷史資料在提到陳果夫、陳立夫兄弟時,將他們稱為“CC” 南京國民政府時候,立法院旁邊有一個中央俱樂部叫Central Club “CC”本是這個俱樂部的縮寫,但碰巧的英文縮寫也是“C” ,久而久之,它不知怎麼演化成了二陳的縮寫,給大家印像似乎有一個CC派,並且勢力磅礴,但公公從來沒有承認過有這樣一個CC派。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陳果夫、陳立夫的確是一對比較特殊的兄弟,陳果夫曾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江蘇省省長等職;弟弟陳立夫則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中組部部長等職。誠然,他們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兄弟兩人在經濟上卻並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樣積下萬貫家財。公公後來遠赴美國,轉行靠辦養雞場謀生,晚年回台灣住的房子,是4個子女湊錢為他買的。而終身受肺病困擾的陳果夫,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連醫藥費都無力支付,還是蔣介石特批了一筆錢辦了喪事。

 

政治巔峰

 

最近《色·戒》的熱映,中統那段歷史又引起很多人興趣,這裡面也有公公和丁默邨的一段故事。

 

1927年,公公奉命成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下面有三個組:第一組組長是徐恩曾,第二組組長是戴笠,第三組組長為丁默邨。後來一組、二組分別發展壯大成中統局和軍統局,丁默邨的三組被撤銷。丁默邨交友甚廣,和周佛海很熟,最終被拉進汪精衛的偽政府,成立76號秘密工作室,倒過來對付軍統和中統,戴笠的不少人都被他害了,所以軍統的人特別恨他。

 

但丁默邨跟了汪精衛數年以後,很快發現汪精衛也堅持不住,他托關係找到我公公。公公說你回來可以,但要將功折罪。他列了三件事--坦白說,都是為了避免新四軍地盤擴大--讓丁默邨幫助完成。丁默邨當時在汪精衛政府裡任浙江省主席” ,能量很大,也完成了任務,其實他也算被我公公策反了。公公兌現諾言,答應保他的命。

 

這段時間如果丁沉寂的話,他完全可以保住命。他後來保外就醫,但不甘寂寞。有一天遊山玩水,被中央社記者認出來了,寫了篇文章《丁默邨逍遙玄武湖》,結果被蔣介石看到了,這讓他顏面過不去。他很生氣地說丁默邨應該槍斃” 我公公寫了封信給丁,大意是這次你觸犯得實在太大了,我無法幫到你了,是你自己不好。丁默邨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封信給公公:我很感激你,我也知道你很幫我的忙,我自己不當心,都怪我自己鑄成了大錯……”

 

公公在世時,和我們聊天時偶爾會說:人啊,要守本分。我過去有一個姓丁的手下……”我們那時就當故事聽,也不知道這姓丁的是誰。最近這部電影出來,我才知道原來就是丁默邨公公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政治事件,他隨口說出一個故事往往就是一段歷史。他晚年寫了本《成敗之鑑》,也對很多歷史事件有所提及。

 

很多正史或野史,往往花大量筆墨記述陳立夫與中統的故事,但他在抗戰期間做過7年教育部部長的經歷似乎並不像那段歷史,被外界所熟知。

 

抗戰爆發不久,公公就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算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他任部長後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了大學內遷,遷得最遠的便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初遷長沙,合設長沙臨時大學,再遷蒙自和昆明,改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後來也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蹟。此外,大學全國統一招生製度、全國各級教育和師範教育培訓制度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長時創立的。

 

公公晚年在《成敗之鑑》裡,花了大量篇幅回憶他出任教育部長時所做的工作,很顯然他非常看重自己這段經歷。其中他認為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戰時為貧困學生創設的貸金制度” 因為考慮後方的年輕人,都是國家的未來棟樑,兵荒馬亂年代,很多學生無力繼續學業,像楊振寧、李政道都靠貸金完成了學業。他後來到美國開會遇到一位大陸學者,對方還充滿感激地告訴公公,他當年就是拿著這筆貸金完成了學業。

 

那時任財政部長的不是孔祥熙就是宋子文,他跟這兩人要錢,他們說戰爭時期需要錢的地方多著呢,哪裡還有錢給學生?公公說,那我以自己的私人名義借錢,成立了貸金,就是現在的助學貸款。當然貸給這些學生的錢至今沒有還過一分,但是債務人是陳立夫--所以如果今天要查賬,陳立夫還因為這些學生的貸金借款而欠國家許多錢呢!我想他能借到錢,也說明他清廉、有信用,不會貪污。

 

從踏入政壇第一天起,公公的仕途便一帆風順。29歲任國民黨秘書長,是國民黨歷史上最年輕的秘書長;31歲任國民黨中組部部長,38歲任教育部部長。1947年,他還成了《時代》周刊某一期的封面人物。

 

遠離台灣

 

195084日,在國民黨改造會議的前一天,公公被要求在24小時內離開台灣。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我先生後來回憶,他那時還在上小學,連跟同學打招呼告別的時間都沒有。

 

現在很多文章在提到這一段時,往往形容是蔣介石將陳立夫趕走了” 但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公公與陳誠的矛盾,而“24小時離開台灣這道命令就是陳誠通過蔣介石下的。當然,為了讓大家互相有個面子,還要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蔣介石跟張道藩(他跟公公也比較熟)商量,這時剛好在美國有一個道德重整大會” ,於是順水推舟地以這個名義讓他去參加,順便長住。

 

陳誠和陳立夫在大陸時期就有矛盾,個中原因一言難盡,但已很公開化。國共的第一仗是陳誠打的,潰敗後又被派到台灣。陳誠在台灣有一段非常弱勢,當時甚至有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說法。但誰也沒想到,國民黨最後也會敗得一塌糊塗,退到台灣,而這時在台灣經營數年的陳誠已經打下一定基礎。

 

公公到台灣後,要求成立一個改造委員會,來檢討失去大陸的原因。但別人認為他想邀功或作秀,再者大家都是剛從大陸敗退,人心不穩,說任何人有罪無罪都不好,還是先安定下來再說。後來我公公主動提出兄弟兩人退出改造委員會,免得人家再紛紛擾擾,他們也想暫時離開,讓蔣介石先安定下來。所以1950年成立的中央黨務改造委員會並沒有陳果夫和陳立夫的名字。

 

此時的國民黨與美國也經歷了一段微妙而復雜的關係。我相信這裡還有很多秘密有待時間來發掘和驗證。美國原本支持孫立人未果,轉而支持陳誠,而退守到台灣的蔣介石因為急需穩定住局面,不得不屈就陳誠。陳誠後來成了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形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勢,從客觀上講,此時的陳誠也有了足夠控制蔣介石的能力。在那個階段,局面連蔣家人自已也支配不了。陳誠一直認為陳立夫與他是對立的,雖然他們一是武官一是文官。在陳誠與陳立夫之間,蔣介石不得不選擇前者,而委屈了陳立夫。

 

後來有人說,公公離開台灣前拒絕與蔣介石辭行,也有人說他去蔣介石那裡辭行的時候,蔣不見他,總之都在說兩人結了怨。實際上公公一生充滿了中國傳統禮數,不管對方如何,他都要堅持作為一個部屬的禮貌。而蔣介石不見他,他完全能體諒--見了面,蔣介石該對他說什麼?說什麼都不合適,所以公公說蔣介石不見他也是對的。

 

公公那時人氣比較旺,如果他??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