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深度思考:乾隆解決了一個什麼級別的問題?
劉文鵬
2021年3月30日

乾隆離你有多遠?事實上,乾隆的時代距今僅兩百餘年。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這樣的時間跨度當然算不上遙遠,也正因此,大量史料、傳說得以留存,六下江南、寵信和珅、愛好收藏……乾隆的軼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那麼,乾隆與今天的你我到底有何關係?他的功過是非,對現代世界裡的你還能起到什麼鏡鑒作用? 

《大人物·乾隆評傳》主理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文鵬老師將帶給你一個全新的高視角,一起來看。 

大一統是乾隆在歷史上完成的最重要的歷史功績。正是這個大一統,奠定了我們今天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本格局。 

那有人可能會說了,秦始皇不是早就實現了大一統了嗎?漢武帝、唐太宗還有明太祖朱元璋,不也都完成大一統了嗎? 

我們觀察傳統王朝的大一統,有三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央集權體制順暢不順暢、疆域有沒有拓展,社會認同是不是統一。 

剛剛我們說的這些著名的皇帝,雖然也都完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大一統,但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卻一個也沒有。 

今天我就帶你用剛剛說的三個標準來看看,說乾隆完成了大一統,那他到底是解決了一個多難解決的問題,他到底比秦始皇漢武帝,強在哪。 

 

大一統疆域的拓展

先說第一個困難,是乾隆要實現的大一統疆域拓展範圍,早就從傳統的中原地區延伸到了長城以外的蒙藏西域等地,這是以往歷朝歷代難以企及的。 

長城一直是中國農業區與遊牧區的分界線,也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政治、軍事分界線。 

而長城以外,還沒有哪個王朝能夠穩定、有效地全部納入到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這個區域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向西一直延伸到天山南北的地區,西南包括青藏高原地區。 

要把如此廣闊的地域納入到中央政權統轄之下,不但需要中央王朝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有高效的組織能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 

秦漢隋唐時期所謂的“大一統”,主要解決的是中原地區的內部割據、實現內地統一的問題。 

至於長城以外的地區,這幾個王朝在強盛時期雖然多次擊敗過北方民族,還一度獲得他們的臣服。但在打完之後,它們一般就立刻撤軍,回到長城沿線了,沒辦法長久統治長城以外的廣大地區。 

就算是漢唐時期,把勢力延伸到天山南北,建立起了統轄西域的機構。可一旦王朝衰落,就會迅速失去對西域的控制。

所以之前的王朝,大一統的重點都在內地。即使打得下來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無法駐守,疆域的拓展很難突破長城一線。 

而對清朝來說,康熙平定吳三桂之後,消除割據、實現內地一統這個問題已經徹底解決。 

同時,清朝自入關前就已經開始自東向西不斷向蒙古草原延伸自己的勢力,到康熙、雍正時期,清朝獲得了內外蒙古的臣服,並向拉薩派駐了駐藏大臣。 

就這樣一直到乾隆時期,他們要追求的大一統也就自然變成了突破長城界限,把疆域拓展到長城以外的區域,特別是西域這片漢唐故土。 

說到這裡,我要插一句,清朝也不是一路優勢。 

在疆域拓展過程中,清朝雖然在康熙、雍正時期積累了很多優勢。比如康熙在位的時候,清朝的兵鋒向北就已經推進到外蒙古地區了。 

但在任何軍事對抗中,優勢不等於勝勢。特別是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任何優勢都經不起一場大規模的騎兵衝鋒。 

比如,明朝構築的那個以長城為依託的“九邊防禦體系”,屯駐重兵用來防守草原遊牧勢力,這條防線甚至被後人比作法國二戰前的“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 

然而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瓦剌蒙古軍突破長城防線,20多萬明軍精銳竟抵擋不住5萬蒙古騎兵的衝擊,幾乎全軍覆沒。結果明英宗被俘,北京被圍,明朝差點亡國。 

 

多民族的大一統

這是疆域和軍事的問題。再說乾隆面對的第二個困難。他要構建的大一統格局,可不是單一民族的,而是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 

具體而言,清朝要在從東亞到中亞這一如此廣闊疆域內,獲得生活在那裡的各個族群的支持與認同。 

其實自秦漢以來,大一統的主要人群都以中原農業民族,漢人為主。 

漢人之外,中國的北方民族可以分為東胡和大胡兩個部分,他們都曾建立強大政權,對中原王朝形成重大威脅。 

東胡,是指生活在東北地區一直到黑龍江流域的漁獵民族,包括鮮卑、契丹、女真這些先後入主中原的民族。 

而大胡,說的是生活在蒙古草原向西一直到哈薩克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自古有匈奴、突厥、蒙古等等。 

傳統儒家思想意義上的大一統,其實是排斥這些民族的,這也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辯”的主要內容。 

“華”是指漢人,“夷”指的是少數民族。在儒家思想看來,凡是少數民族,都不具有建立中原王朝的合法性。 

乾隆作為滿人,面對的就是這個局面。 

當然,清朝的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明白,要實現更大範圍的大一統,只靠滿族那20多萬人根本不行。 

清朝必須得到漢人的鼎力支持,才能穩固在中原的統治,也只有依賴中原地區雄厚的經濟、政治力量的支撐,才能實現向邊疆地區的用兵。 

當然,除了漢族人,蒙、藏、維等各族的臣服與認同也很重要。 

要把這幾個信仰不同、經濟生活方式不同、政治利益訴求不同的主要民族,凝聚在清朝的統轄之下,不能只靠剛性的軍事優勢,它更需要統治者推出在思想認同方面的柔性措施,來彌補各個族群之間的鴻溝。 

把長城內外的農、牧族群關係從征伐對峙改變為相安共處,這是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在國家政治層面前所未有的挑戰。

  

維持大一統格局的穩定性

剛才這個問題,有人肯定會說,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雖然秦漢隋唐沒解決,但元朝不是都已經解決了嗎? 

你說得對,但關鍵這不只是一個能否“打下來”的軍事問題,更是一個能否“守得住”的政治問題。 

元朝以軍事征伐見長,但統治很不穩定。比如說,統治西域一帶的察合台汗國很快就分裂出去了,而它自己在中原的統治,也因為尖銳的民族矛盾,只維持了不到一百年。 

說到這,就帶出來第三個難題,就是乾隆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機制,才能維持住大一統格局的穩定性。 

首先,肯定是要在長城以外的地區設官、駐軍,保證中央政令、軍事力量能夠迅速抵達遼闊疆域的各個角落,對這些地區發生的問題迅速做出反應。 

再者,這套國家管理機制,要照顧到不同民族的習俗,保證他們不因為各自的政治、經濟利益受損而產生分裂的念頭。 

這裡我要提醒你,清朝對這些地區的管轄,與遊牧民族和西方殖民擴張最大的區別在於,那些殖民擴張大多是以搶掠所到之處的財富為目的的,而清朝恰恰相反。 

它需要從內地向邊疆地區輸出海量的財政資源,來維繫在長城以外駐軍、設官的巨額開銷,並賑濟當地的民眾。 

也就是說,清朝對大一統格局的長久維繫,是以巨大的經濟付出為前提的。而乾隆最終做到了這一點。 

 

小結

其實,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多族群的、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難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從羅馬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很多世界性大帝國的崩盤,都是由被統治族群的離心離德引發的政治危機導致的。 

乾隆只有把剛才說的三大難題都解決了,才能把大一統格局拓展到長城以外,實現他的追求。 

秦、漢、隋、唐、元、明可能解決了一個或兩個問題,但沒有哪個王朝能把這三個問題同時都給解決了。 

接下來我會從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分別分析乾隆為完成這個高難度的大一統格局,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你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乾隆,你會用多少年時間,解決這些難題?

 

 

 

文章來源:羅輯思維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