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曹操與武則天
連清川
清川書房
中國古代史網
2021年11月4日

前段时间,在B站上,偶尔看见一个视频,讲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个up主是我少有喜欢的类型,常常讲一些书法作品,或者解析古文,讲得很细致。他的B站号叫“周观鱼UP”,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瞧瞧。

 

说一句闲话,当时乍一眼,以为是周带鱼,很是嫌恶。

 

1.

 

讨武曌檄就不赘言了,周观鱼一字一句解析,已然了然。需要多说一句的,是李敬业。他还有个姓名,叫徐敬业。他的父亲是唐朝重要的开国功臣徐勣。

 

徐勣本名徐世勣,后来改名徐勣。唐朝开国之后,又被赐国姓李,于是变成李勣。他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姓氏,本来自然叫李敬业。但他起兵反唐,不再承认李家,所以叫徐敬业,应该准确一些。

 

徐勣便是《说唐》里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本名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中国传统小说,多喜演义历史,乡民不识字,说书先生便信口胡诌,后来文人编修,就把许多历史篡写得面目全非。学术与演义,便如同油和水,各自张扬。

 

在传统时代里,这原本也没有什么。研读史书的人尚且诸多谬误,又受了朝局的影响,往往留存下来的,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后世史家多辛劳,要从中寻找真相,颇为不易。譬如宋朝历史,太宗改一把,真宗又改一把,后面的人便辛苦了。

 

但野史传说若是进了信史,就成了问题。现在识字读书的人也多了,无良的文匠、影视匠又多,都把历史层层叠叠,一次次胡扯,然后用演义来毒化舆论场,这就坏了文化基底。《三国演义》荼毒甚深,就是如此。鲁迅说,罗贯中“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说的就是三国历史,怕是再难寻觅。

 

徐勣自然是唐初重要的将领,但从来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谋臣。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文臣谋将,始终是李靖、房玄龄这样一批人。徐勣最重要的功劳,反倒是在立国之后。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的檄文有两篇,一篇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另外一篇更有名,是三国史袁绍的刀笔吏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是讨伐曹操的。

 

这两次战争的发动者都失败了。袁绍四世三公,在三国初期,是所有人都看好能够匡扶汉室的人,但是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从起兵开始,他惟一的目标就是自己做皇帝。陈琳是世族大家,在那个时候选择袁绍是自然而然的。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了个底儿掉,关键问题是心理素质还差,败逃回到邺城,熬了一年,自己活活气死。

 

徐敬业就更烂了。他发动兵变的时候,李唐王朝中对武则天心怀怨恨的人比比皆是,都在暗中资助他,然后李密还自己送上去帮他。结果他直愣愣地非得去攻打兵强马壮,高墙深池的洛阳,兵败让手下人给做掉了。可怜徐勣一生聪明绝顶,让徐敬业给绝了后。

 

2.

 

陈琳和骆宾王,两个人都是绝世大才,陈琳是“建安七子”,而骆宾王是“唐初四杰”。他们的主子都很烂,可是他们诋毁的对手,却都是胸怀广大之人。这两篇檄文,让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个人都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他们看到檄文之后的反应,却鲜少被人提及。

 

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攻陷邺城,陈琳成了阶下囚。曹操看见他,非常生气,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祖父邪?”琳谢罪。

 

曹操说,你之前帮袁绍写檄文,你要怪罪,就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好了。厌恶罪恶,也只能停留在个人身上,怎么能把脏水泼到祖先的头上呢?

 

但是曹操终究也没有拿陈琳开刀,并且继续重用他,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文士之一。在唐昭明太子的《文选》里,其实还有陈琳一篇著名的檄文,是他帮曹操讨伐孙权的,《檄吴将校部曲文》,在当年也是传颂一时。

 

曹操始终喜爱陈琳。他头风病发作,躺在床上,看见陈琳的文章就一跃而起,说,治头风。

 

在《新唐书》里记载武则天看骆宾王檄文的反应: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她的意思是说:宰相眼光不好,这么优秀的人才,你怎么能让他跑到徐敬业的阵营里去了呢?

 

这两个人的下场各自不同,陈琳归顺曹操之后,一生优渥,和曹丕曹植的关系都很好。在建安十三年的大瘟疫中,建安七子凋零殆尽,他也染病身亡,曹丕悲伤不已。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之后下落不明,但如果他能活下来,大约武则天也会优待于他的吧。

 

3.

 

这两篇檄文对于曹操和武则天都很是不公,找的下手处,无非是道德品格。在那个道德至上的年代里,这本也正常,要找到政治正确,才能发动民众。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人自己的人品实在堪忧,都是臆造捏造,肆意诽谤,颠倒是非。

 

他们的确太有才了,有才到两篇檄文都流传千古,给苦主留下千古骂名。

 

陈琳文中,最恶毒的是这几句:

 

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讨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大致是说,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是个妖孽,父亲曹嵩贿赂得官,作恶多端。但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曹腾的名声很好,甚至救助过罹祸的官员。而曹嵩虽然的确花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的虚职,但是只干了一年,董卓就进京了,也没干过什么坏事。

 

《讨武曌檄》里,骆宾王写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前面他谈到从唐太宗的才人,和唐高宗私通,倒也算有点影子,但是后面说到弑君,就纯属胡说八道了。

 

这两个大才子伺候主子是伺候得很好的。无中生有,深文周纳,只要把对方搞臭,这都不是事儿。舆论场自古就这样无是无非。

 

4.

 

曹操与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大才,并且他们比同时代的人都更加爱才。曹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又何尝不是?这两个兄弟内讧,至死方休,谁都没得好下场。徐敬业也是鼠目寸光,不成大器。

 

成就不朽功业的,终究是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个不世奇才。

 

曹操发布过最起码三次的招贤令,而武则天也发过《求访贤良诏》,在那个时代里,有许多贫寒之士,都因此得到过两人的赏识,最终平步青云,青史留名。固然有陈琳和骆宾王的檄文给他们抹黑,但终究为了什么他们反倒成了反面人物?

 

其实,他们不过都是破坏了旧有的规则,开创了新鲜的时代。

 

曹操与袁绍的时代,做官靠的是察举制度,因此多数是名门贵胄,才有机会得到重用。门第相护,世代为官,皇帝是谁不重要,门第才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隋朝开了科举,才真正改变。

 

而武则天也大致相同,她想要开创新生,就得摆脱原来李唐王朝的开国旧勋,年轻一代的人才能上来。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主政的基本上都是武则天留下来的干才。

 

曹丕上台之后,开始搞九品官人法,他爹开创的招贤制度,重新回到了察举的轨道上来。重新掌握了书写权力的人,恨透了曹操,就开始污名化他。

 

武则天则更甚,她不但要开创新天地,还是个女人,李唐重新掌权之后,她的千古骂名就已经是注定了的。

 

5.

 

我以前看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历史,总是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南方的失败者,不仅在战后普遍得到了赦免,而且基本得以善终。在历史上,他们从来没有被列为叛国者,更加没有污名化,多数史书中,依然承认他们是忠贞的爱国者。

 

历史中的人物,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之中,未必能有正确的判断,但那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南方的将领与领袖,在战后重建中,颇有功勋,其中许多人,如今在南方仍然可以树碑立传,传诵千古。

 

但是曹操与武则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被看待,恢复本来面目呢?

 

如果想要理解历史的真相,那些演义与戏说,基本上一个字都是信不得的。

 

既然是借事说书,我就不妨列几个书名,以供参考。国外研究曹操的很少,去年得了一本,《国之枭雄》,是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的著作。不过,他更加痴迷于技术,对于曹操整体的形象判断,并无太多着墨。易中天先生的曹操,自然是中正的。但真正对我有大启发,重新理解整个三国史的,是一本无人问津的小书,方诗铭先生的《论三国人物》。方先生的学承吓死人,师从顾颉刚、陈寅恪和钱穆。但如今市面上除了这本书,已经很难找不到他更多的作品。这本书创见叠出,对三国的洞见简直如同开了天眼。

另外还有一本可看的,是复旦的老师兄朱永嘉的《论曹操》。他在文首中,隐隐约约写了许多他与毛之间的纠葛,大约是某个写作班子中的核心人物。此人的历史,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深究一下。

 

至于武则天,惭愧的是,我迄今读得还不算多。新旧唐书,也不过刚刚开始。但是大约林语堂先生的《武则天传》是可看的。林先生的《苏东坡传》,如今已经成为我的心头之好,大约已经没有人能够超越了。所以他是能信赖的。

 

愚妄之人,多爱野史与影视剧,并且因此深信不疑。前段时间看李少红的《大宋宫词》,心里颇为惊讶,感叹她怎么如今堕落到如此地步,文人与艺人一旦爱财,真是可以伊于胡底。宋真宗与刘娥的故事,端的是精彩万分的,但历史本身,已然足观,诚实拍出来,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为了效果,如此胡编滥造,只能说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