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神與人的關係
神有沒有忘記了中國和其他人?(3)
麥文本
2018年9月7日

諸子百家思想  

中國的優越文化建基於「諸子百家」思想;「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哲學思想代表人物,而「百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術派別。當時眾多學說紛紛出現,互相爭鳴,可以說百花齊放,多姿多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光輝時期,理念函括現今的主要政治思想後來漢武帝在公元前134 B.C.獨尊儒術,令儒家思想脫穎而出,孔子更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479 B.C.)的儒家理念著重「仁」的德性,包括「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富有人文主義精神,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有極深遠的影響;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因此形成君主政體」(monarchy)的統治理念;然而這個「君臣父子關係的「責任與位份觀」與聖經歌羅西書3:18-4:1的教導不謀而合。而另一方面,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公元前372-289 B.C.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就是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在最後;他認為政權要有愛民之心,凡事以人民的福祉為首要;這個理念亦與「民本主義」,甚至「民主主義」相符。  

而其他的諸子百家」思想,實在亦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         子(公元前468-376 B.C.——墨家著重「愛」基本思想是「兼愛」與「非攻」;「兼愛」就是愛人如己,期盼人與人之間可以互愛互助;而「非攻」就是反對大國侵略小國,倡議和平共處。他的理念與「共產主義」及「和平主義」相近; 

·         老子(公元前600-470 B.C.)與莊子(公元前369-286 B.C.——家著重「道」,認為人應該順從天理,依循自然的法則,無為而治;這是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初期君主的治國政策。理念與「自然主義相近;和 

·         管仲(公元前725-645 B.C.——家著重「法」,而管仲是春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戰國時吳起與商鞅等人推動發展理念,遂成為一個學派,令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國。管仲是齊國的下卿,卻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官員的典範;他在任時,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廢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稅收制度,允許土地買賣及私有化」(privatization,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理念與「法治」(rule of law相近 

 中國文化與基督教 

 諸子百家」的思想來看,內容都有基督教教義的零碎影子,所缺的就是  

·         一神觀——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亦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所說的「天」與老子稱的「道」,實在即是神,但概念並不清晰相對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有位格,全知及全能,同時獨一無二 

·         原罪——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的主流觀點;然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卻唱反調,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這卻符合了亞當犯了原罪的聖經教導孟子認為通過教化,人的善性可以發揚光大;而荀子則倡導教化,可以將人的惡性轉向為善相對基督教認為人的原罪,與生俱來,不能靠個人的努力可以撇除,只能靠耶穌的寶血,才可以抹淨 

·         人生——儒家的為人之道,乃是「大學」的三綱領與八條目,即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步驟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基督教卻教導人生要「榮神益人」 

·         救恩觀——儒家鼓勵人修行做君子,止于至善然而基督教說明,世人不能行善拯救自己,惟有藉著主耶穌的十字架救贖,人才可以得到永生;和 

·         永生觀——孔子曾說:「不知生焉知死」;儒家來說,人死後,他的精神和貢獻,會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和觀念上可以繼續發揮影響力,即是精神不死而基督教卻相信人死後有審判,信徒死後會復活,永遠與神一起;非信徒則就會永遠與神隔絕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