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神與人的關係
「e-世代」的問題(2)
麥文本
2019年8月26日

笑話:三十年後的我 

有一個中文老師在六年級上作文課時,指定一個作文題目:「三十年後的我」。 

其中班上的一位女學生小美寫道:「今天的天氣不錯,我享受著闊太的生活,不用工作;我駕駛了丈夫結婚週年送我的勞司萊斯,手指上戴著他在聖誕節買給我的三克拉大鑽戒,脖子上也掛著上個月生日才送我的紅寶石項鍊,帶著我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到郊野公園遊玩。 

「我們躺臥在花團錦簇的花園區裡,到處都是人們羨慕的眼光。忽然間,路邊有一個看似無家可歸的老太太,垂頭低聲的向我乞討,差點嚇到我的一對寶貝;驚嚇之餘,我仔細一瞧?天啊!竟然是我以前的中文老師!」

老師評語:「三十年之後的事,沒有人可以預測;我只是知道,在未來這一個星期,妳只能站著上課!」 

問題何在? 

平心而論,在民生方面,儘管香港現時還有很多尚待改善的地方,然而「e-世代」的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比較很多先進地區,在自由、法治、經濟與生活質素各領域,香港實在處於頂級位置;要知道,歐美國家有民主,然而國家財政已經破產,貧富懸殊現象比香港有過之而不及;而種族歧視情況,更是香港人不能忍受;所以當香港人表達不滿情緒的時候,亦同時需要自我檢視,自己對香港曾否有什麼貢獻?所謂貢獻,並不是指什麼豐功偉業,只是指對有需要的鄰居或者朋友,像「好撒利亞人」一樣(路10:25-37),能夠提供及時的關懷與援助。 

此外,「e-世代」的人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there ain't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任何福利都要付出代價而政府不能夠無限量地支出,為了避免赤字,政府可能要裁員或者增加稅收,收回其成本;也可能情況失控,引致通貨膨脹,物價上升;整體來說,市民可能會得不償失。 

問題的關鍵,就是「e-世代」的人付出要少,但是收穫要大!他們只想改變世界,卻不知道首先要改變自己;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三個思維: 

  • 「唯我」主義(me-ism——無論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我」!「我」的理想!「我」的尊嚴!「我」的權益!和「我」的補償!
  • 「何必偏偏選中我」主義(why-me-ism——當有危難和不幸的事情,他們會怨天尤人訴苦:「為何我這樣不幸(Why me)?」然後要求有關人士與部門認錯、道歉和賠償;然而有利益和好處的時候,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絕對不會感恩地說:「為何我這樣幸運(Why me)?」
  • 「為何你有,然而我卻沒有」主義(why-you-not-me-ism——他們會妒忌任何比他們更加聰明、美麗、富有、成功和幸福的人,只覺得自己應該比其他人優勝。此外,他們認為,如果他們沒有的,其他人都不應該擁有。 

因此今天的社會,浮現了很多矛盾和爭拗的情況出現: 

·         「兩極化」(polarization——近年來,無論政治、經濟和社會都傾向「兩極化」,尤其是「貧富懸殊」(the haves against the have-nots)的現象。例如「無殼蝸牛」會狠批物業昂貴;而「物業持有人」(與相關有利益關係的人士,包括地產商、承建商、地產公司、銀行界、保險業、裝修業、傢俱業和運輸業等),則覺得物業的價錢,合理地反映市場的需求情況。一方面,普通市民認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的數目不足夠,價錢濫收費用;而另一方面,「專業人士」卻覺得他們的「專業地位」要受到尊重和維護。此外,非納稅人會要求政府增加福利;而納稅人會覺得「免費午餐」(free lunch)太多;

·         「保家癥候」(not in my backyard——市民通常不會反對政府興建公屋(public housing)、醫院、精神病院、殘障學校、監獄、廢物填土區、焚化爐或者墳地,然而設置務必要遠離他們的居所,恐防會影響物業的價錢和居住環境;

·         「人云亦云」(echo——很多「e-世代」的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通常報章和雜誌的標題,或者傳媒的評論和其他人的言論,未曾經過自己的考證與分析,便成為他們的主流思想。

 

順應潮流 

為了順應潮流,現今世代 

  • 父母教的不是道德,是名利;
  • 學校教的不是知識,是生存之道;
  • 老師教的不是常識,是爭取優良考試成績;
  • 歷史教的不是反思,是仇恨;
  • 科技教的不是進步,是玩樂;
  • 新聞教的不是真相,是煽情;
  • 政治教的不是安居樂業,是爭權奪利;
  • 社會環境教的不是博愛,是冷漠。

 

(待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