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好文共賞
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潛力,中國高估了美國的價值觀 (7)
肖磊
微信公眾號"肖磊看市"
2020年10月15日

我個人並不是一個物質主義者,我之所以強調獨立住宅這件事,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要找出下一個類似於改革開放這種對民眾“靈魂”深處的激勵機制,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擺脫舒適區,真正成為可以跟美國全方位競爭的經濟體,從而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當然,脫貧和奔向小康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目標,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更為重要的群體,那就是中產階級,中國的中產階級目前已經超過4億,如何激勵中產階級,實際上就是激發中國經濟活力的最重要任務,這跟改革開放初期如何激勵農民的積極性一樣重要。

如果超過4億的中產階級,都能更進一步的成為貢獻智慧和承載消費、傳承文化的新型力量,那麼將帶動更多的民眾走向小康和富裕,成就更強大的國家認同,所以激勵中產階級就成了真正走向復興的一個基礎。

激勵機制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僅僅包產到戶的1979年,小崗村糧食產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4倍,農民收入增長了16倍,村民的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22元,增長到了350元。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

對於改革開放之後的農民和商人來說,對他們最大的激勵,就是多產出的糧食歸私人所有,做買賣掙來的錢歸自己所有,這就是最大的激勵。

那對現在的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是什麼呢?如果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也就有了。

我個人覺得對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有三個,房子、車子和子女教育,我可以這樣說,未來中國跟美國的競爭,其實不是什麼明面上的那些競爭,而是誰能持續的解決好關於中產階級房子、車子和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為只有更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就會把消費和智慧留在國內,把未來的資產也都會留在國內。

我們不能把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的消費和居住留在國內這種事,寄希望於突然的類似新冠疫情這種偶然事件。

那獨棟住宅就那麼重要嗎?請大家允許我繼續往下說,因為現在一說到獨立住宅,可能都成了敏感詞,好像意思是說中國就是土地稀缺,不能倡導發展獨立住宅這種模式,這跟國家的大戰略不符。

但我要說的是,發展獨立住宅,我們確實不需要學習美國的模式,美國獨立住宅佔比太高了,超過70%,而中國這一佔比不超過6%,這還是加上非獨立高檔住宅的數字。那把這一數字提高到20%有沒有可能呢?

這個時候,很多人又站出來說了,獨立住宅就是拉大貧富差距,就是佔用耕地,就是破壞環境等等,反正是各種理由都有。我這裡就不放關於美國佛羅里達、夏威夷等地區住宅的圖了,那可是幾十公里,以及蔓延數百公里的獨棟住宅群,就連沙漠地區,比如內華達等州,也都成片成片的建設了獨棟住宅區。

我可以這樣說,美國的獨立住宅,以及配套模式,就是對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機制。

請注意,我這裡所說的美國獨立住宅,跟中國農村宅基地是不同的概念。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羨慕美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因為獨棟住宅確實並不是很環保,耗能比較高,社會的集中度欠缺,一些商業模式就很難發展起來,所以美國其實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之所以發展非常好,原因在於美國形成了足夠的規模經濟,並且在全球賺取了更大的超額利潤,所以才能夠支撐得住這種很奢侈的發展邏輯。

但我要說的另一個問題是,美國已經啟動了跟中國的全方位競爭模式,中國可以有自己的規劃,但未來跟美國爭奪全球共同的人才和資金等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要想進一步的激勵和留住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尤其是那些在中產階級脫穎而出,成為富裕階級的人群,發展成規模的獨棟住宅是一個非常必要且明智的選擇。因為這些人所承載的一個家庭的消費,可能就堪比中國西部落後地區整個一個村子的消費水平,留住這樣一個家庭,相當於可以解決上百人的就業問題。

我知道這種傳導機制很多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但有一點是可以直接感受的,那就是這些家庭所請來的一個保姆一個月的收入水平,如果這個保姆呆在自己村里,恐怕一年都掙不來,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鄉村振興,因為保姆有了足夠的錢,回到農村才會有錢蓋更好的房子,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底層向上的爬昇機會反而增大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尊重商業的邏輯,就要接受收入的分化,這裡面收入的分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忽視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以及無法對高收入群體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進階性消費。假設我們的社會,無論你有多少錢,都覺得不夠(指國內環境下),這才是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如果豪宅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你還可以玩飛機、遊艇,還可以玩登珠峰,甚至可以坐未來的宇宙飛船。但總之,這些需求國內都可以實現,這才是一個好的模式。

說到這裡,很多同學可能又要反駁了,這不就是跟資本主義美國一樣了嗎?沒錯,在發展商業這方面,我們只有學美國,才可以跟其競爭。但我們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商業無法觸及的地方,我們的製度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不僅可以有富人的進階生態,我們還可以保護和救助那些被商業社會暫時“遺棄”的弱勢群體。

中國的扶貧模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那不是簡單的扶貧,而是一種科學的社會運作和動員體系,比如中國的精準扶貧,首先是按照幫扶對象,來提出一套解決方案,是讓其發展特色農業,還是對其進行職業教育,還是發展特色旅遊,又或者是勞動力市場對接,如果再不行,就可以採取異地搬遷,總之,是一套解決方案,這在大部分國家是很難想像的。

最近廣東省就召開了對口支援西藏的招商推介會,而早在今年的6月,廣東對口支援林芝的26個項目就舉行了集中開工儀式,讓中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最快的地區,去對口支援最不發達的地區,這也是很多國家無法做到的。

所以,要跟美國這樣的國家長期競爭,不僅要做到美國能做到的,還要做到美國做不到的,然後持續的積累,才能勝之。

中國的孫子兵法裡面,有一句話叫“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如果用在中美的競爭上,就是中美的競爭,不是簡單的靠出其不意或製造一個奇蹟性事件,就能決出勝負的,真正決定勝負的,是誰更立於不敗之地,中國所出台的每一項措施都是內功,穩紮穩打,等待對方犯錯,這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很大的舉動和功勞,但這就叫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假設中國在遭遇美國騷擾之後,不是決心搞軍事現代化,不是堅定的發展國內經濟,不是按部就班的建立海軍力量,不是一步一步的在南海造島駐軍,而是遠洋奔襲,迅速報復,那就只能是賭一下運氣了。

如果稍微懂點軍事戰略的同學都應該知道,僅軍事而言,美國想圍堵中國,實際上屬於遠離補給線的長途征伐,雖然駐軍在韓國日本等地,但實際上類似於城外的軍營而已,這個時候中國的策略就應該是耗其資源,與其做持久的對峙,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划算的買賣。

其實最近幾年大家也都看到了,美國國內已經開始爭論海外駐軍的問題,開始要求“盟友”承擔更多的駐軍費用,這就是一個標誌性的“遠征”悖論,儘管美國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但向全球轉嫁其各種軍事成本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弱了,更多的支出需要美國民眾自己承擔,這就使得圍堵中國的成本還在持續的上升。

大家可以想想,中國祇需要在海岸邊不斷的擴充軍艦,在陸地上多放一些導彈,在南海多造一些島嶼,美國就得不停的動態派兵,航母就得不停的開來開去,飛機就得整天盤旋,這就好比說中國是一次性投入,而美國消耗的是無盡的現金流。我個人覺得,只要美國消停了,航母不來了,飛機不起飛了,中國就應該搞一下近海軍事演習,然後調動美國的飛機航母打轉,讓其不得閒。

當然,我本人並不希望美國整天與中國為敵,但現實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因為美國也是一個在殘酷的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國家,二戰以前被歐洲撥弄,二戰期間又遭遇日本攻擊,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一強國,但也嚴重的缺乏安全感,這導緻美國對其淪為二流國家的焦慮與日俱增,如果跟中國的對抗,沒有付出什麼代價,沒有真正遭遇國內大多數的反對,美國政府是不會善罷甘休的,這跟誰當總統關係不大。

另外,美國又是一個邏輯性比較強的國家,也就是說,美國做很多事情,實際上是要算的,我跟你對抗,成本是什麼,你會採取什麼策略,我會如何應對等等,都是數學思維。也就是說,如果在數學邏輯這個方面,中國獲勝,美國基本上也就不會再叫囂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實際上已經在有意無意的撤出第一島鏈的原因,因為第一島鏈內開戰,美國沒有任何獲勝的概率,未來美國的重點是第二島鏈,也就是從日本、關島,至澳大利亞這個地域,再加上印度。

 

很多人說,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刺激了美國,使得美國要跟中國較勁,其實恰恰相反,正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美國才開始保持更多的理性。當年台海危機,以及轟炸中國的大使館,南海撞機等等行為,恰恰正是因為美國通過數學邏輯推算,認為中國不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報復,因為沒有實力。中國避免跟美國開戰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軍事上與其勢均力敵,使其再怎麼算,也無法獲得絕對優勢,整個美國的激進派才會消停。

這裡面不要怕什麼美國也會研製更先進的武器等等,美國當年面對蘇聯的核武器優勢,並沒有任何退讓,而是開始製定更加理性的戰略,那就是末日計劃,我覺得中國也應該制定這樣的計劃,也就是說,只有你做好了與對手同歸於盡的準備,把選擇權交給對手,自己反而才能獲得主動權。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值得誓死捍衛的東西,那這個民族本身的持續性是存疑的。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