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好文共賞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2)
董佳寧
2020年10月20日

所以扶貧,根子上還是要讓國家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放一筆物資就走,要“授人以漁”。接下來我們通過第二部分的內容,來講講西方近些年的對外援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先來說說歷史,現在這種國家間的援助,是從冷戰時期開始的。那些年美國的對外援助比今天務實,除了給貸款,還轉移產業鏈。比如日本,之前我們也講到過,美國為了扶植日本,重啟工業,提供了大量援助,從19451969年之間,總計40多億美元。日本還大規模引入了美國的高科技,促成了70年代的半導體產業騰飛。

但援助的前提是政治,是“站隊”。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國家,只要你堅定反蘇,你就是好人,是我的好朋友。就像富蘭克林·羅斯福說的,就算是個“沙灘之子”(son of bitch),也是“我們的”“沙灘之子”(our son of bitch)。美國的援助,政治問題是第一位的。

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也一樣,只不過方式有所不同。蘇聯的援助模式是直接給項目,幫助建設整套工業基礎。中蘇蜜月期的援華156工程,就是​​個例子。這樣的好處是,欠發達國家可以盡快組織生產,幾年之內達到自主化,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不過冷戰結束後,美國最大的對手不復存在,也就不需要再拉攏別的國家站隊了。之前那種大規模轉移生產線、產業鏈的模式,就停下來了,因為對美國沒什麼好處了,反而增加商業競爭對手。這時美國反而陷入了戰略迷茫期,找不到明確的全球戰略目標。

老布什時期,美國的對外戰略還是以傳統主義為主,在熱點地區維持“勢力均衡”,不過度干涉美國核心利益以外的事務。但這種傳統主義做派,沒有持續太久,克林頓上台以後,推崇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是他們高舉的大旗。自此,美國連續三任總統,都以這一行事作風為基準,制定對外政策,直到特朗普上台。

這些對外政策有很多顯著特徵,在政治上提倡“人權”、“法治”、“民主”,在經濟貿易上重視自由,尤其是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在積極輸出意識形態的同時,結合各種手段,或和平或武力,演變其它政體。在這一時期,美國以西方世界的“燈塔”自居,當世界警察,以人權為名義,干涉他國主權。學術界、傳媒界打輔助,重提一系列復古概念,比如“美國例外論”,比如Pax Americana,譯為“美利堅治世”或“美國統治下的和平”。什麼叫迷之自信爆棚啊?

我們可以看到,從克林頓到奧巴馬時期,西方國家的對外援助,做法就不一樣了。給貸款可以,但是要先改革,從重構上層建築開始,然後在國家政策上遵循一套規則,自由流動,資本、貿易,越自由越好,政府的產業保護、貿易壁壘,統統取消。他們認為,只要做出這些改變,西方國家再稍微給點啟動資金,貧困國家就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如果一個國家使用了這套,還做得不好,那就是執行不堅決,不徹底。

西方的經濟發展學專家們,雖然研究到了“授人以漁”這一層,但著力角度卻出了偏差。他們很喜歡先搭建一個宏觀理論框架,照著西方國家的社會結構畫個餅,提出“體制的先進性,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條件”。要有“人權”,有“自由”;要有“法治”,有“民主”。一通操作下來,好像什麼都有了,卻沒法讓窮苦人民填飽肚子,“生存權”都落實不了。

至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欠發達國家,通過以上方式變成了發達國家。很明顯,西方的援助模式是失敗的。但西方很少有人會質疑這套方案本身,他們覺得是執行力不夠,不是計劃的方向問題。還有一些更狹隘的觀念,認為是這些國家的人不行,是他們太懶,不思進取,西方已經仁至義盡,是他們自己不支棱,繼續援助只能浪費錢。然後這兩派人,就陷入了永無止盡的辯論,和左右之爭。拜託,你們能干點正事嗎?窮人當然想要美好的上層建築,但解決問題的答案,不該是明天就餓死啊。

其實西方援助失敗,是因為他們不懂窮困國家。空有理論,不談實際。那些在世界銀行、IMF裡面供職的,頂尖的西方理論家們,就該去非洲找幾個國家,比如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索馬里,去最貧窮的村鎮裡,住上幾年,做些調研。之後,他們就能明白窮苦人民的需求了。

相比西方模式,這些年我國的對外援助模式更成功。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實地調查、了解需求、共同參與建設。西方發達國家都有著殖民歷史,他們的發展模式,對於前殖民地國家來說,是無法複製的。中國也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受害者,新中國建立之後,從一窮二白髮展到今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比西方更懂扶貧。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