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恬淡以處世
《正信的佛教》讀後感
曹其真
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及
全國政協常委
2020年4月8日
(原文發表於2012年12月4)
 

最近獲友人贈送由聖嚴法師著的《正信的佛教》,讀完後真有如逢甘露之喜悅。 記得我去年第一次閱讀佛門大師的著作《生死皆自在》也是出自聖嚴法師之手。 從此我從未間斷閱讀佛經和由佛門大師或居士們撰寫的文章。 並對佛學產生了既崇敬、好奇,又懷疑的態度。 也為此我會經常找尋佛經和佛門大師的著作閱讀。 當然由於我對佛教教義和理論非常陌生,也由於我的國文基礎差,所以我至今尚未能讀懂佛經。 就算對自覺已經讀懂了的《六祖壇經》,也是在反复讀了多次後,仍覺得自己是停留在似懂非懂狀態。 至於其它重要的佛教經典如《大佛頂首愣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經》、《大藏經》等等,我就是根本看不懂。 不過,儘管如此,這些都沒有減少我學佛學的興趣,我對佛門大師們寫的文章和用他們用白話淺譯的佛經更是愛不手。

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聖嚴法師列舉了70項淺顯而實際的問題,讓人們能真正地了解佛教。

在讀了他在文中說的那一段: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1900多年曆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為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 故到晚近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為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 】後,我心中感到真的很慚愧,因為長年來,我心中確實認為佛教是低級趣味並是迷心的。 當然,在過去一年中,我受佛門大師們著作的影響,對佛教的看法已有了很大的改觀,對佛學深奧的理念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但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習俗和神道怪誕的傳說的影響,因此對佛教是充滿牛鬼蛇神的印像也是揮之不去的。 這次讀了聖嚴法師的文章,我對佛教的創世者“佛陀” 是一個人,而並非神或天主之說,覺得很信服。

聖嚴法師在文中說:

【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然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 

聖嚴法師又解釋:

【“佛陀”來自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 佛陀的意思是自己覺悟、覺悟他人。 “佛陀” 簡釋為“佛” 。 是在西元前623年生於印度迦昆羅衛城的釋迦太子,他成道後,稱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佛教的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佛教就是根據這種言教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 但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 佛陀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 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 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所謂正信佛教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正直的信賴。 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是必然性的。 但也無可諱言的佛教在中國的流行一向是被山林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上述三段文字,令我從心底里感到了佛教的神聖和佛陀的偉大。 我對佛經裡的“眾生是佛” 也有了更真實的理解。 我對佛陀希望的不是徒眾們對他在形式上的崇拜,而是實踐他的言教,最後達致離苦得樂的境界更覺得欽佩。 對我來說佛教非但不迷信,而且是科學和符合邏輯的。

其實我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一直以為宗教都教我們信仰“菩薩或上帝”,並讓我們依賴“菩薩或上帝”為我們一生做主。 每當人們有苦有難時,就去祈禱、去拜神。 求“菩薩或上帝”為我們化難解苦。 當然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苦惱和無法解決的事情時,我們想藉助外力的幫助是無可厚非的。 但我對世界上是否有“菩薩或上帝” 一直心存懷疑。 另外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靠自己內心的力量去化解矛盾、克服痛苦和解決困難。 另外我也不認同我們的命運是由“菩薩或上帝”主宰的說法。

當然,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不會反對任何教人為善的宗教。 聖嚴法師上述的解釋,堅定了人自身覺悟的重要性。 也令我更理解佛教“以人為本”的理念。 我也真正地相信了對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我從心底里感到佛教非但一點也不迷信、不唯心,而且是非常積極和科學的的宗教。 我對眾生都能成佛的説法,更是充滿了喜悅和憧憬。

對我長期思考的命運和因果問題,在聖嚴法師的書中也有兩段以下的解釋:
【佛教的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 現世承受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然即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 

【佛教相信,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 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已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 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生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 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 

從上述這兩段文字中,我更堅定了因果論的存在。 但無論如何,我想即使在我們一生中,感受不到因果的存在,佛教勸導人們一生覺悟、修善總歸是正確的。

有關佛教的懺悔,聖嚴法師在這本《正信的佛教》中也寫到了。 我讀後感到他的闡述非常地有道理。 他説:

【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自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再追究,心地便會在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

【不過懺悔的目的,是在自淨其心不復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那麼懺悔旳行為,便會失去應有的功用了。 同時,佛教的懺悔絶不同於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祇能夠赦人的罪。 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靜。 

我特別欣賞聖嚴法師以上對佛教懺悔的作用和目的的解釋。 我想如果懺悔僅僅是祈求赦罪,那麼根本達不到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和把染汚的心洗刷乾淨,更達不到以後不再犯的效果。 所以我認為佛教的懺悔是要靠犯罪人自己從心底里徹底剷除犯罪的念頭,並且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 而不像其它宗教那樣,簡單地求得主或上帝的赦罪是正確的和合理的。

我對中國儒家思想中長期存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爭論一直挺感興趣。 當然我願意相信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觀點。 但這個問題相信可能永遠得不到權威性的結論。 聖嚴法師在書中指出:【善與惡,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著而已。 

對我來說真的是好像“一言驚醒夢中人”,其實人性本惡或本善根本是不重要的。 因為我認為重要的是一個人在為人處世時是否善良和正直。 有關這一點聖嚴法師的觀點是:

【佛教的目的,既不講惡,也不講善。 其實善惡問題,縱是世間法中,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能殺人一樣。 因此,聖位的佛菩薩,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可言,他們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眾生。 

其實聖嚴法師在書中仍有很多我沒能理解的東西,但是我越來越體會,佛教的本質是崇尚智慧的。 智慧也是修學佛法的目的。 我目前雖仍是一名佛學的門外漢,但我的心中已完全接受並認同聖嚴法師以下的結論: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 佛教似宗教而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 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