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港人須有對前景論述的共識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0年7月6日

七一後,香港重現彩虹。但僅有香港國安法,仍然不足。香港應有前景論述,讓年輕人有提升競爭力的志氣,接受時代的挑戰。為重拾昔日的光輝,港人需要有共識,要想清楚,市民對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期望究竟是什麼?泛黃黑暴最經典的説法,所謂「攬炒」(暴力破壞,同歸於盡),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和理非和騎牆派的終極訴求是什麼?

如果我們沒有大局觀念,自己管中窺豹把全局看歪了,不懂得港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究竟在哪兒,那就沒有誰能救得了香港。老一輩的,上了岸的人,無所謂。受害的,被犧牲的,會是今後一兩代本港年輕人,負面影響十分深遠。無限同情,莫謂言之不預;愛莫能助,只能仰天長嘆。

論述前景,不能只有「下一盤棋,落什麼子」的概念,需要有對全局的大環境戰略觀念,明白到香港只是棋子,不是棋手。本世紀科技的進步是顛覆性的,其規模比歐洲工業革命前的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突破尤為龐大。全球一體化,就是從那時開始。現在是信息數位化的,萬物網際網路,通過北鬥三號,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時代。

過去23年,香港只略有蹉跎,即已輸掉陣勢,如今很難翻盤。今後的世界趨勢,是科技突飛猛進。「美國優先」意圖遏制全球化的進程、新冠疫情肆虐、軍事沖突不斷、綜合環境惡化、人口長壽老化,對有限資源的競爭和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的衝突日益激烈,爆發熱戰的可能性在不覺間已浮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導致14億人民當中的絕大部分受惠。香港是細小而開放的、不設防的依賴型經濟體,由於地緣的關係,決定了香港和內地一定要互相依存,友好互動。如果香港營商環境不行,自我放逐,香港本可優而為之的,如離岸人民幣金融中心、「一帶一路」籌融資服務中心、大灣區綜合高端服務中心等,都會和我們擦身而過。

港人要肯定自我的發展大方向,認識和認同內地的總體規劃,明白自身的角色,在開放貿易、金融服務和創新科技等方面綜合平衡發展,重點是國際金融和商業服務。

香港不能封閉自己,意識上應重新開放起來,面向祖國和全球。要及時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出路在跟大灣區連接。可否參照澳門在橫琴的模式,爭取在某地發展?桂山島偏遠,不一定最理想。筆者早在3年前已提出,如今「二次回歸」正式開始,更應從長計議。香港人口老化2047年將會到頂。解決方法,一是歡迎內地的移民,而不是排斥;二是爭取去內地發展,而不是抗拒。

香港地狹人稠,人際之間易生沖突,一定要疏散出去。內地移民和港人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對香港而言十分幸運。美國的移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導致種族沖突,是恐怖主義生成的根本原因。香港不可以讓勇武「港獨」打砸搶燒,毀壞自己的美好家園,被全球訕笑。我們一定要解答好這個最關鍵的問題——香港往何處去?要說清楚。冷靜客觀理性地看,港人要堅持開放吸納包容,反對狹隘本土主義,建立優質人文素養。

中國崛起,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基本原因是頑強的民族意志、豐富的人力資源(香港的傳統,不就是發家致富儲財立品的精神?)和龐大的經濟規模(GDP體量早晚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體制優越,政府施政有效率,長期規劃能力超強,政策容易落實堅持。我們應做好自己,限制資本,調控市場,為內地提供一個側面的參考和示範。

香港要恢復它過去紳士淑女的優雅形象,把東西方的好東西都重新顯現在自己身上,綻放珠光。引進社會均富的因素,優化過度壟斷的資本配置,切實改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貧富懸殊,有那麼難嗎?如何判斷中國的現狀,十分關鍵。

中國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百年屈辱遺留下來的若干歷史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在21世紀的新時代,我們要超越舊有思維,以創新科技和新基建驅動,落實優化治理,扮演改革改良改造永遠在路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人民為念,真正為人民的長期福祉服務。

香港要解決文化回歸和人心回歸的問題,就要聚焦在文明復興和文化崛起,要有國情體驗和歷史學習,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一國」之下,「兩制」共建並存,互動同贏。港人應該相信中國正在開拓中的未來,應該以做中國人為榮,以正面的態度和積極的取向接受時代的挑戰,承擔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的部分責任,不可以在這個大時代迷失掉隊甚至缺席。

我們當然可以對內地的社會變遷提出一得之見,共謀國事,關鍵是立場和態度,不可否認和無視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更不可妖魔化內地人和中國內地。內地深邃的商機和龐大的市場,正為香港下一代提供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一念之差,若南轅北轍,有天壤之別。

言者諄諄,如聽者藐藐,就實在可惜。歷史上中華各民族例如漢滿蒙回藏之間,哪怕是血海深仇也能和解。國共惡鬥期間,多少人為主義信仰奮鬥犧牲,儘管可歌可泣,都是俱往矣的歷史陳跡。

港人應深刻理解大灣區的構思,把本土主義的眼界開拓到廣東省各地,包括肇慶、江門、廣州、佛山、中山、東莞、惠州、珠海、深圳和澳門特區。我們祖輩大都來自廣東,我們的根就在大灣區,它才是我們的本土。

在大灣區內,首先是港深珠澳,要能夠真正做到人力、財力、物力、資訊的互動交流,首期目標是要趕上美國硅谷(硅谷僅約四百萬人口/四千平方公里/人均GDP全球第三)。要扭轉香港抗拒與內地融合的思潮,要鼓吹理性的愛國主義和地球主義,反對盲從的反共心態,不可把民主行為和選票政治混為一談,更不可把自由絕對化到侵犯他人自由的程度。

中國一下子發展得這麼快,令全世界瞠目結舌。國際舞台正不斷地洗牌角力,環球局面正快速地變化消長,香港人局處海邊一隅,不易適應,絕對不奇怪。只有在中國強盛的環境下,香港才會有安居樂業的「小確幸」(微小但確實的幸福)。

國際上兩極分化,一邊是激進的國家主義抬頭,另一邊信奉極端的泛自由主義,兩者皆不可取。只有互聯互通,雙贏共融的國際化才是根本的思維和正面的視野。我們應該開啟對前途有信心、對人民有信任、對理性有信賴的論述,真誠服務市民,爭取市民認可。

回顧歷史,自秦朝到晚清,郡縣制度之下,香港地區最早是南海郡的一部分;在南海郡下,先後屬於番禺縣、博羅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範圍。明萬歷元年(1573)新安縣成立,歸廣州府管轄。取名新安,是「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

本人最近閱讀清嘉慶24年(1819年)編修的《新安縣志》,了解到明清時期的新安縣,一半的土地屬於今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範圍,另一半則屬於深圳經濟特區的範圍。這本在200年前編修的縣志,是最接近香港現代史的資料,與香港開埠早期的歷史並列對照,令人耳目一新。全書共有24卷,約15萬字,是香港和深圳兩地最直接有關的地方誌,其中包含大量港深兩地古代史的材料,可以從中探索兩地互動的歷史,也說明了兩地同源一脈,在族群及文化上,建縣440多年來一體共生的事實。

1840年英國占據香港島,1858年霸佔尖沙咀。1842年清朝割讓香港島,1860年清朝割讓九龍,1898年再將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地區及235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名為租借,英國99年來從未向中國政府或當地民眾支付租金。

深圳於1980年確定為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新興都市,常住人口達1000萬以上。港深兩地攜手,已然媲美全球耀目的國際大都會,兩地的經濟總量合計,已超越韓國甚至世界上許多中小國家的經濟總量。原來的新安縣,180年來,通過7至9代人的勤奮勞動,滄海桑田,歷經東西方之間的抗衡整合,在戰爭與和平的風雲變幻中浴火而生,璀璨輝煌。港深地區的成就,來之不易,理宜珍惜。

古語有雲:國無史無以明治亂,縣無志無以明興革,族無譜無以明輩序。我來自南海縣九江鄉關氏世美堂族群一脈,上溯山西運城,750年前(宋咸淳6年)避亂輾轉南遷。家祖父和家父來香港發展,我生在香港。我就是百分百的本土派。本土派一定要懂得歷史,要熟識歷史。香港是一個多元城市和國際都市,是二元結構型的社會,兩極差異只有階層,沒有階級。中下階層向上流動,基層年輕人要能夠看到前途和希望,根本出路在經濟的成長和發展。這是所謂「硬道理」。現在是時候全盤總結香港過去23年的正反經驗,重新定位,對前景有正確論述,達成共識以重拾信心。

港人千萬要避免誤墮溫水煮蛙的絕境,事事自以為「行之有效」而不謀改變,那就神仙難救。無可否認,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特區長期存在有些人對內地的誤解和偏見,甚至傲慢和敵視,部分官商領導層高高在上,不思進取,豐薪厚祿避實事,離地懶政不作為,令被遺忘了的相當一部分低下階層的港人寒心。2020,七一之後,是分水嶺。如何因應香港事態的發展,不停頓地在文化回歸和人心回歸兩方面作出政策調整?以後再說,本文暫不討論。

「一國兩制」是長期不變的大政方針,但「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只剩下27年了。長期的形勢,是「兩制」互動趨同,內地過去40年來已逐步吸納不少資本運作和市場機制的元素以優化其社會主義制度,取長纓以補短板,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成效有目共睹。港人如果再不清醒地看到危與機分別在何處,好好一顆東方明珠會慢慢黯然失色,好好一座國際名城會漸漸傾頹。

回頭再說這部1819年編修的《新安縣志》。它是香港著名作家葉靈鳳先生收藏的刊刻本。筆者當年就讀皇仁書院,由於嗜好文學,有幸認識羅孚先生。羅先生他事情忙,囑葉中敏小姐與筆者暇時聯系,而她正是靈鳳先生的千金。傳聞曾有港英官方背景的機構欲以重金收購藏本,而靈鳳先生不為所動,遺囑後人將之捐贈祖國,如今正本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內。2007年,羅先生於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托請孫立川先生校補印行。又十年,2017年,孫先生又重校補一次,由中華書局出版。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十分重視整理重印這本《新安縣志》,親為題字,真是不可多得。希望香港的年輕一代,特別是號稱本土派的朋友們,多了解香港的過去,然後必可更了解香港的現在,從而較好地企劃香港的將來。處於邊陲的香港,引進颯颯西風,砥礪磋磨,效力中原,為中華民族再造輝煌的漢疆唐土。我們的立足點,應放在認同中原文化紐帶的傳承上,才能夠真正為一國興盛和兩制互動做貢獻。正是:

瀚海飄流燕,乍歸來,依依難認,舊家庭院。
唯有年時芳儔在,一們差池雙剪。
游子故里訴離愁,故巢説與人留戀。
港人放逐多少年,正宜洗心革新面。

(文章來源點新聞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