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通識科應加入國家安全和人文教養的元素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0年7月9日

本人保留有家譜,來自家父,當年不識其重要,如今深察費思量。若然心中無族譜,無父無母無祖宗。家譜記錄家族歷史和檔案,家譜對於家庭的作用,不亞於國史對於國家。一個國家沒有歷史,就沒有了過去。它的發展歷程和往復興替,就變成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波濤裡,不會給後世留下記憶。國家有了歷史,才會有榮辱觀,才會有使命感,才會激勵後繼的人民不斷總結,追求進步,持續優化,創造輝煌,讓文明延綿不絕。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貴重深植的養料,厚積薄發,循環向上,成為一種規律,一個方向,繼往開來,也就成為必然。

從家訓到族譜,從縣志到國史,就是血脈的延續,就是國家的使命。為人子,要有門庭教養;為人民,要有國家意識。有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之人,才會善待家譜族譜,尊重歷史,心懷家國,成為有譜和靠譜之人。

因此,通識科要全面整頓,加入人文教養和國家安全的元素。教養教育,翻譯自英語的博雅教育,是「自由意志不為奴」的意思。中文通常翻譯為通識教育的話,會有傾向把基本的人文價值觀和對個人修心養性的要求漏掉。我們在學校要推行的,與其說是通識教育,不如說是教養教育,博雅教育,或環球視野教育;這絕對不只是更換一個名稱的問題。通識和博雅都只是教養的一部分,是一個概念。教養是樹德立人,融匯通識和博雅,即博文約禮的概念。環球視野,是要追求樹立冷靜客觀的大歷史的目光和跨地域的眼界,這樣才能掌握全局,博古通今,建立銳角思辨,不會被反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宣傳欺騙,走向極端,數典忘祖,做人家的馬前卒。

銳角思辨不是所謂「批判思考」,不是擴大到凡事都要批評一番以爭辯為時尚的地步,製造立場對立和對抗。如果偷換概念,理解錯誤,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對抗和對立,無助互利共贏。只有釋出善意,才會有建立互信的基礎,然後誠懇對話,才會有建設性的合作,促進改革,不斷進步。

對下一代,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軟的一手之外,還需要硬的一手,嚴加督導,循規蹈矩。對下一代,要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更有價值的未來。從小對他們引導得當的話,不打不罵不威脅,用好習慣教孩子,定能為他們打好穩健根基。孩子的習慣養成,就像是走路一樣,如果選擇了一條正路,以後就會沿路一直走下去,開創一條卓越的成才之路。教養或博雅,即博文約禮,簡言之,就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培育善良正直的性格。這些好習慣包括:情緒、聆聽、表達、積極、勇敢、毅力、自律、負責任、珍惜、謙讓、信任、關愛、包容、誠實、團隊合作、承諾、尊重、求知、感恩、付出。每一個好習慣,都是寶藏,如果學會了,就是有教養的博雅之人,通識才有堅實的基礎。

通識科作為一個名稱,不幸已被標籤化,建議教育局應及時深刻檢討整頓。本人在日本留學多年,親炙東京大學的教養課程,深受啟發和感染,至今不忘。東京大學的教養科,有所謂自由七藝,是一種讓人自主掌握命運,成為自由之人的素養。七藝是邏輯,語法,修辭,音樂,天文,算數,幾何。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具備自主思考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貫通文理,本末兼思,博約相輔,探求真知,最終的目的,是正確引導求知者知識與素養的綜合回歸。梅貽琦做清華大學校長,前後共17年。他就是「通才教育」最有力的倡導者,而以德育(即教養和博雅)為基礎。他主張「知情志」三位一體,而以志氣志向為本,志在家國,志在民族,志在人類文明。這就要求教育者「人齊五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就包含了「和平,理性,非暴力」。香港教育界流行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但忘記了HELP (歷史,倫理,文學,哲學),那就變成 「HELPLESS」,沒有人文和德育,沒有了教養和博雅,理工科也就迷失了方向,沒救。我們今天需要的不單是科技,而是創新要與科技結合。創新需要文理思維的交織,就要有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博雅教育和東方詩禮傳統的品德教育。這是我的經濟學啟蒙老師,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一貫堅持的治學理念。為了實現具有開闊視野,兼具高水平專業知識,有理解力,洞察力,行動力和想像力,且擁有國際性和開拓者精神的各領域的指導人格育成的教育目標,教育界要堅守教養科,堅持向全部學生實施品德教育,塑造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教養科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學問,知識和精神修養獲得的創造性的活力,心靈的充實,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及作為其手段的學問,藝術和文/史/哲/宗的精神活動,二是在經營社會生活方面必要的與文化相關的淵博的知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精神上,21世紀的今天,環球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革,但家國觀念和民族意識是唯一恆久不變的安身立命的主軸,我們一定要以學術性,國民性,國際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堅守教養教育,同時順應時代的需求不斷改革和創新。小學和初中程度的歷史教育,應該先打好史實基礎。對歷史事件的動機和影響,以及其它「合理範圍」內的詮析,在基礎打好的前提下可以討論,而「合理範圍」是與價值觀掛鉤的,在大學以上才有分析能力。

香港背負沉重的殖民地包袱,遺留下來一個沒有清晰價值觀的教育系統。在「出版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思想指導下,不少錯誤觀念被刻意誤導,屬於垃圾思維,對社會影響而言,更可以是癌細胞。香港是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典型,搖擺在東西方文化激盪的漩渦中,有嚴重的身份認同問題。由殖民地時期養成的自卑感可以轉化為傲慢與偏見,造成戀殖的情意結,既盲目崇外,又對西方的操作一知半解,誤以為一切包容放任不干預即自由主義,民粹式的普選就是民主實踐。於是,隨意地編造歷史也就有了理論依據。亂講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的鬧劇,同類事情假如發生在歐美,政府幾天內就會把涉事的教師辭退解僱。

通識科的改革,只是教育整頓的一小部分。如何重建愛國學校隊伍,十分關鍵。建議對教師進行人文教養和國家意識的培訓,包括組織到內地學習,實習和交流,重點在文藝和歷史,道德和哲學,就是HELP - 我們要幫助教師隊伍轉回到正道上來。春風化雨,諄諄教誨,從教師做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百鍊鋼成繞指柔,春風桃李兩綢繆。深信唐疆與漢土,不廢江河萬古流。

(文章來源點新聞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