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國際主義的基礎是家國情懷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0年12月11日

中國近代歷史上,國際教育的先行者,是珠海人容閎。他生於 1828年,是第一個留美學生,畢業於耶魯大學,因推動晚清留美幼童計劃,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他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在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李鴻章,曾國藩和左宗棠等自強派的支持下,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安排了120名幼童官費赴美留學。這批留美學生歸國後大都卓然有成,在工礦,鐵路,電報,教育,外交,海軍,工商業,以至政治方面,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巨大貢獻。其中唐紹儀,唐國安,詹天佑,梁如浩,容尚謙,吳仰曾,蔡紹基等人,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容閎的後人中有容啟東,曾任祟基學院的院長。他的女兒容應庾,和筆者同為留學日本的同學。1978年在東京大學留學生會館,本人初次聽到有關容閎的事蹟,深感震撼。不想28年後,筆者有緣到珠海從事大學教育,寓居於海怡灣畔,與唐紹儀的共樂園仳鄰;想不到近日更與容閎學校結緣。

國際教育,由於歷史原因,國人一直有潛意識的崇洋傾向,留洋鍍金,歸國後可光宗耀祖,服膺西方的一套價值觀念和意識型態,尤以深受殖民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港人為然。1840-1949,一百年間,大多數港人誤解國際教育為全盤西化,缺乏應有的國民意識,潛移默化之餘,以自己身份定位為替外國企業做買辦的心態做人處事,缺乏國民教育,沒有國家認同。1949-1997,又50年,還是由於歷史原因,對國家民族的疏離感,更有所加強,認同西方的一套為唯一的價值標準,並以此為尺度,貶視祖國的一切。殖民地教育塑造的觀念,根深蒂固,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過來。回歸23年來,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安排下,儘管國際形勢已有變化,中美之間的國力對比亦已此消彼長,但港人仍未能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觀念,事不偶然,誰急不來,但不可忽視。家國情懷,才是國際主義的根本。民心回歸,植根於文化回歸。關鍵在正確的,新型的,合乎國情的國際教育。

國內近年來在國際教育的觀念上已起了根本性的變化。明顯的例子,是珠海容閎學校。學校於2003年由珠海華發集團投資興建,是公立的民辦學校,現時擁有小學部、中學部及國際高中部。學校實行小班教學,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西方先進技術為用,開放式自主教學、獨立的校本教材、豐富的選修課等多種辦學形式,培養學貫古今中西、多才多藝的現代人,走向國際,走向未來。最近更在橫琴開辦容閎公學,重點是國際班,期於後年全球招生。

硬件的建設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對國際教育的新思維。中國的世界發展觀,是綠色,是和平,是多元文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育的康莊大道,前路是中西合壁和共融互通,不是迎合,不只引進,不再模仿,將是超越。中國要提出中國獨特的國際教育理念和方案,並篤行實踐,給世界各國參考點評。這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何謂教育?教育即是關係,是個人和自我的關係,個人和學習的關係,個人和自然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還有就是個人和未來的關係。國際之間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面臨極嚴峻的挑戰,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是話語權的對撞,是思辨能力的比拼,因此,新型的國際教育是必然趨勢,是必由之路,是以生命為中心的人文教育,是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為了培育新一代中國學生,30年後,如何較好地承接「後民族復興」 時代的核心素養。今後中國教育的走向,不會嚴格區分何謂本地教育或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教育。

回過頭來看香港,當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教育改革,而最重要的方向是最終取締通識科,應立馬改必修為選修,然後徐圖改變為教養科。民間的聲音,震耳欲聾。如果特區政府教育局不從速與中央有關方面溝通,同時深度了解國內最新的辦學理念,早晚會被包括家長和學生在內的大部分愛國護港謀建設的港人唾棄。

 

(來源:點新聞)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