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香港沉淪根在教育 改通識科為教養科是要務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1月22日

教育局最近公布,檢討通識科的名稱,成立委員會,暫時稱謂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新冠」二字,十分醒目,自作聰明,實是誤導,露出淺薄的馬腳。冠名是商業行為,是贊助的意思。演唱會或電視劇,可以冠名。慈善捐贈,也可以冠名,例如教育機構或醫療設施,為了感銘和彰顯義舉。教育領域的學科,怎可冠名?正確的稱呼,應是命名、正名、定名或取名。以冠名來界定科目的名稱,未開始做事已被污名化、膚淺化、滑稽化。政府內部是否有無間道,不得而知。如有,那就十分「高明」,是奇葩,令人深思。

通識科已推行21年了。原意極好,舊制確實有弱點。若能貫徹,不被騎劫,不被異化,理論上能夠培養優秀的嶄新一代。但現時通識科的內容,缺乏有系統的人文基礎知識,價值意識,世界觀,人生觀,道德教養和國民教育,是致命傷。必修必考,就要應試,因為有強制性。由於強調批判思維,考試逐漸過分地着重要有「客觀的標準答案」以示評分公正,因而成績優先,減少主動追求終身學習與探求真理的意欲。由於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政治原因,通識科一直處理不善,師資教材,教案教法,視學檢察,考試評核,八大方面,漏洞百出。

於是,專科專教之下,因無標準教材,參考書成行成市,教協趁虛而入,通識科的閉環供應增值鏈,逐漸成為利益集團的禁臠,使它變得機械化、市場化、政治化和功利化。教師傾向於以時事剪報為即食教材,取其方便,又藉批判思維之名,鼓勵無明確立場的騎牆式辯駁,動輒對立對抗。反叛成為思維的框框,邪思孕育違法的溫床。因為通識往往牽涉價值意識和判斷能力,教師的引導和立場,至為重要。他們是否能夠擁有足夠的文史哲宗四方面的修為(正確的文化歷史觀,尤為重要),以客觀公正和負責任的態度去肩負如此艱巨的教學任務?中學階段的年輕人,13至19歲,思想在萌芽成長中,幼嫩待塑,喜歡同向而行,互相認同,強化集識,挑戰權威和既成體制。這是年輕人的特點,青春無悔,本質上不是壞事;但同時最容易受教師的影響,一旦形成偏見,後果堪虞。今日香港,能不反思?負責教育重任的當政者和執教鞭的學校領導,豈能卸責?

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凡事執兩而用中,十分關鍵。要見利思害、見利思義,要盡力減少弊端,強化引領,更要因事制宜,與時並進,去其弊則怨懟不生,樹其利則人心來歸,循序漸進,成效自然昭著。

香港要從頭做起,希望這個「冠名」委員會,不是單聚焦在改變一個科目的稱謂之上。教育是立國之本。春秋時代齊桓公,盛極一時,憑藉的不單是軍事力量,而是依靠管子推行的「禮義廉恥」,即現代社會的教養學科和國民教育。目睹香港的災難性沉淪,根在教育,實在令人痛心疾首。通識科是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之一,如今已成社會共識。中國的教養和德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可供參考極多,為何捨本逐末?通識科被簡化為四個抽象的詞語,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從而發展到極端民主,絕對自由,唯我獨尊,曲解人權,誇大私隱,甚至「違法達義」。

孔子的六藝,有三個層次。禮樂,射御,書數;涵蓋教養德行,體魄鍛練和科學技術三大範疇。通識科的設計,關乎政治社會,倫理道德,人文教養,不是單靠一些西方的教育概念就可拚揍而成,好像七寶樓台,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教育界的學者和專家們,急宜自省。為了港人下一代的將來,建議港人一定要密切監察港府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切莫等閒視之,不宜懈怠。

 

 

 

文章來源: 點新聞 2020-1-22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