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方略品評
三民主義為什麼“遺漏“了民主主義?
關品方
前港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21年10月12日
(原文發表於10月10日)
 

今年是武昌起義110周年,也是孫中山誕辰155周年。辛亥革命的序幕由武昌起義揭開。武昌起義是第十次「意圖推翻帝制,不要皇帝騎在人民頭上」的民主革命。之前九次起義都在廣東省不同地方舉行。武昌起義成功前最後一次失败在廣州,革命者犧牲無數,後來只找到72具烈士遺骸,史稱「黃花岡起義」。

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其實原定的起義日期並非10月10日,而是10月16日。革命黨人在俄國租界保善里14號收藏大量炸彈炸藥以備起義之用。10月9日當天,一名看守倉庫的同志點燃香煙引起爆炸,造成多名同志受傷。俄國憲兵察覺後通知清政府派遣大批清兵團團包圍,帶走多名革命黨人,找到起義計劃的資料和名冊。兩名革命黨人劉复基和彭楚藩接獲保善里出事的消息後,找到起義總司令蔣翊武,一起商量應對辦法。由於事態生變,更因名單資料洩漏,決定馬上起義。就在這緊要關頭,突然衝進大批清兵搜查。劉彭兩人走避不及被捕,蔣僥倖跳牆逃走,隨即部署翌日的起義行動。

劉彭兩人於10月9日當晚面對清政府嚴刑拷問,大義凜然,無畏無懼,坦承自己是革命黨人,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堅決不透露任何信息,未出賣任何同志。清政府負責執行提審的官員用盡辦法也得不到更多訊息,決定把劉彭二人聯同另一位早前已落網的革命黨人楊洪勝一起,即時槍決。消息傳來,革命志士眦目俱裂,悲憤莫名。 正是由於這三位革命烈士的鮮血,徹底堅定了革命黨人起義的決心,從而打響武昌起義成功第一鎗。

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其後3個月,風譎雲詭,南北議和,清帝退位,翻開中國近代歷史新的一頁。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回國出任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10年後,中國共產黨成立。

1911當年的歷史,不少細節詳情,值得110年後的香港年輕人從頭回顧,才會大致知道110年來中國人民 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鎖,為了改變民族瀕臨被列強瓜分的命運,怎樣在國家存亡絕續的關頭奮起抗爭,救亡圖存的始末。110年來中國近代歷史血淚斑斕,不是今天的香港特區年輕人可以想像。

孫中山是廣東省香山縣人(即今天的大灣區中山市,今天的珠海市是香山縣的一部分),與香港近在咫尺。他在香港接受教育(今天的皇仁書院和香港大學)。他早期的革命活動,不少就在香港策劃。他畢生致力國民革命。他的總理遺囑,本人小時候由先慈口授,至今仍念念不忘,可琅琅上口。「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他的名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尊稱為「國父」,豐功偉績, 無可置疑。他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內容十分豐富,至今仍然適用於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前進道路,為全國人民定下清晰的方向和路標。

民族主義,就是56個民族的共存共榮,民族之間一律平等,共和而成一體。民權主義,就是爭取人民的基本權利,亦即生存權和發展權。民權不單指國民受憲法保障的權利,更是國家在國際上爭取中華民族全體國民在世界上被平等對待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民生主義,更是延續中華5000多年的文化思想,人民追求平等均富,嚮往美好的生活,以「天下為公」為奮鬥目標,和諧友好,攜手共進。三民主義的精粹,首先是民族的獨立自強,其次是維護國民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平等自由不亢不卑的權利。民族和民權是民生的前提,有之,才可以聚焦民生和經濟建設,文化和社會發展。民主的意義和內涵,蘊藉在民族之中,包含在民權之下,體現在民生之內。三者之間政治倫理學的理論詮釋,有民族民主,民權民主和民生民主的具體內涵,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以后有機會再說。相信下届特區政府的領航人,一定深明箇中要義,解釋起來更有說服力。领袖,政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互動關係何如?领導集體代表政黨,政黨通過政府管治國家以造福人民。政黨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人民作主是政黨作為先鋒隊不可推卸的責任。政黨成立的目標應該始終如一,就是要貫徹為人民作主的責任,要發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辛亥革命以來到今天,中國人民先是歷經3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對外抵抗帝國主義欺凌,對內反對軍閥割據,維護人民基本利益,最終成立人民的共和國。俟後72年來,共建和平和諧,不斷建設發展,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繼承辛亥革命烈士們的追求,是實现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想,是承先啟後的110年,今後仍將不懈向前。今天中國的卓越表現,如革命烈士們所願。

新中國成立當年,就有關國家主席由誰擔任的問題,曾出現過小插曲。毛澤東當年曾經一度拒絕任命,推選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出任國家主席。以周恩來為代表的黨內同志,堅決表示不同意。周恩來儘管和宋慶齡革命情誼深厚,而且她有國父孫中山代表性的歷史影響動能,但周恩來就是明確表態反對。

因為如此,毛澤東以主席的身分,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這是一個振聾發瞶的聲音,是代表人民心聲響徹心扉的聲音,是一個永遠不會磨滅的聲音。這一句鏗鏘有力的立國宣言,迴盪在新中國成立那煥然一新的一刻,在空氣中迴蘯,久久不曾消散,直到今天和今後的每一個明天。那一句說話是什麼?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當年周恩來不認同毛澤東推薦宋慶齡出任國家主席的提議,有以下兩個個主要理由。第一,毛澤東在建國的過程中證明他的領導能力無可置疑。如果 他不擔任國家主席,人民不能理解,可能因此會引起與黨對宋慶齡有不必要的過激誤會,影響政治協商的團結。第二,當年國民黨還在負隅頑抗,特工密切監視宋慶齡一舉一動,如果她出任國家主席,對初生的共和國示她本人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危險和威脅,無法預知和預防。

毛澤東對新中國的建立,居功至偉,有目共睹。他出任國家主席是人心所向。最終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宋慶齡為副主席之一。如今回過頭來看,她的任命,明確了共產黨肯定國民黨在中國近代革命過程中曾經有過的正面貢獻。國共前後兩次合作,推動過中國近代革命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宋慶齡的一生,堅持孫中山的初心,為國為民聯俄聯共扶工農,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無私無畏,為中國的獨立富強,人民的當家作主不懈奮鬥,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宋家三姐妹,就以二姐慶齡最能夠洞察歷史潮流,代表孫中山承先啟後。

新中國成立已72年,孫中山一生為之奮鬥的民族獨立,主權完整,國家統一,民族共和,富強振興的理想正在實現,中國的今天,如孫中山宋慶齡等故人所願。

中國國民黨退居台灣已72年。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幟底下,估計國共兩黨完全有機會,有可能進行第三次合作,共同目標就是反對民進黨台獨分子妄想倚仗和勾結外國敵對勢力把寶島台灣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的圖謀。北京的做法就是向全世界嚴正聲明,台灣統一完全是中國人民的家內事,不論和統武統,還是智統逼統,完全與美國日本英國澳洲等國家無關,任何意圖插手台灣統一進程的外國勢力,一定會碰到頭破血流。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無比迅速,現正處在戰後76年來罕見的新時代大變局。特區政府處在這歷史關鍵時刻,特別需要領航人高瞻遠矚,不單只要了解到香港特區的唯一出路是與國內融合,更應要了解到香港特區在祖國統一台灣的過程中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港人應該對三民主義的內涵有自己的嶄新認識,打破被西方扭曲中國國情的錯誤宣傳,要從三民主義的真諦去理解何謂民主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一定要補回中國近代歷史一課的根本原因。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