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件文物見證了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右)與朱偉基三四十年的金銀器收藏之旅,也讓港人見識到這座城市的收藏文化。
◆盧茵茵收藏的藏品橫跨三千年,歷史最早的是一對商朝的耳環。
◆因父親在女兒結婚紀念日時送的一面銅鏡,令盧茵茵對古代金屬製品癡迷。

「我與文物的關係,好像莊周與蝴蝶;虛同實,真同假,現時同夢境一般。」香港故宮館946件文物捐贈者盧茵茵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月3日向公眾開放,成為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開館僅一個月,就迎來逾10萬人入場,8月的13萬張門票亦已全部售罄。

在第六號展廳,精緻的金銀器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在這裏的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來自香港夢蝶軒的捐贈。作為香港故宮館首批館藏,這批金銀器涵蓋不同地區和民族特色,包括歐亞草原、青藏高原及中原地區,反映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不同面貌。

這些文物更見證了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三四十年的金銀器收藏之旅,也讓港人見識到這座城市的收藏文化。

「數量不是影響我捐贈的理由,他們好像我的孩子,就算900多件也只是一個整體,代表我和我先生30多年的心血,我們不想分割他。」

946件文物無償捐贈,在外界看來是無比艱難的決定,但在盧茵茵腦中就是一瞬間的事。

「我們不覺得掙扎,也沒有捨不得。我們只是文物的暫託者,初心就是為他們找一個更好的家。」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就是他們替自己的藏品選擇的 「家」。

「我把900多件文物藏起來有什麼意義呢?但想分享又沒辦法,所以要合作,找到有組織性、有人才、有學者的平台,來利用你的資料,活化你的資料,做文化交流。」

在與香港故宮館合作之前,夢蝶軒的藏品早已分布國內外、民間學校、大大小小的各個展館。 「但在香港故宮館展出,就多了一層意義。」

早期受父親喜愛文物潛移默化的影響,盧茵茵久而久之也有了收藏的愛好。

記者到訪夢蝶軒當日,好像身處另一間小型故宮展館,每一件物品盧茵茵都能如數家珍。客廳也堆滿了各類歷史文化書籍,《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戎狄匈奴青銅文化》,都是一般人少見的小眾學問書籍。

因父親在女兒結婚紀念日時送的一面銅鏡,令盧茵茵對古代金屬製品癡迷。她仍清楚記得購藏的第一件金銀器,是從香港古董商處買到的一件很小的戰國時期的金鈎。

她收藏的藏品橫跨三千年,歷史最早的是一對商朝的耳環。談及收藏的文物究竟有多少件,她笑答, 「完全不知道」。

「我也不是規定自己就收藏100件,夠數就結束了。賺的錢是有限的,但是外面可以買到的東西是無限的,那就要有先後順序,我一定是文物優先。收藏是一個過程,亦是一個機緣。」

眾多金屬製品中,盧茵茵印象最深刻的一件金飾是《騎射武士飾片》,形態為正在騎馬射箭的人物,能夠看到一整套包括戰具在內的裝飾,還原出當時吐蕃貴族的服飾面貌。但自第一次見到至收藏,中間經歷兩三年的時間,最後偶然在美國的古董展上發現。儘管價格翻漲幾倍,她還是毫不猶豫買了下來。

盧茵茵的收藏室叫夢蝶軒,取名來自莊周夢蝶的典故。她認為,莊周夢蝶中的哲學思想跟她與文物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 「莊周說,是蝴蝶入了我的夢裏,還是我入了蝴蝶的夢裏;就好像現在我擁有這些文物,但離開人世後,在這些文物流傳的歷史中,我又只佔它其中一環。」

「我與現在這些文物並行可以說是機緣巧合。」

盧茵茵認為,香港的收藏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社會開放,而回看中國文明的發展,書畫、玉器等龐大的體系,令香港收藏家有不同的出發點,收藏多元化,但都代表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收藏不會因捐贈而斬斷,能夠為心愛的藏品找到完美理想的歸宿,盧茵茵無比感恩。她深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能實踐其願景,令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為全球觀眾作更深、更遠的分享。她亦希望之後有更多機會同故宮合作,把藏品帶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