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奇、趣、妙、識
中秋节是怎样变成一个重要节日的?
罗辑思维
2022年9月15日
(原文發表於2022910)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既是“满月飞明镜”的中秋节,也是“秋来硕果满神州”的教师节。得到用户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向你们致敬!也祝愿屏幕那边的你,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

今天的内容来自最近上新的重磅日更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中秋节的传统是怎么一点点形成的?两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刘勃老师在最新一节的课程中为我们详细作出了解答,这也是刘勃老师为大家特意准备的一份中秋礼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好,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是中秋节,祝你节日快乐!
有朋友问魏晋名士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很遗憾,传世文献里找不到关于魏晋时期过中秋节的可靠材料,今天倒不妨顺便说说中秋节的来历。
前一阵在网上也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大不小的热点,说唐朝的时候,中秋节还是洋节,是从朝鲜半岛传过来的节日,这事应该怎么看呢?
我的看法是:
第一,学术界确实有这个说法,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愤慨,说韩国人又来偷我们的文化了。
第二,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说法。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学术界会有这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来自韩国。这个说法主要依据两份材料:
一个,是《隋书》《北史》《旧唐书》这些正史里都提到,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八月十五日,有盛大的庆典,尤其是要比赛射箭。
另外一份材料,是唐文宗的时候,唐文宗是唐朝后期的皇帝了,一个日本和尚叫圆仁的,到唐朝来,住在一个庙里,人家款待他吃了一种面食,叫“餺飥 [bó tuō]”——这两个字很复杂,建议你可以对照文稿看看——请他过“八月十五日之节”。老和尚还告诉他,这个节日本来只有新罗国有,别的国家都没有。
(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寺家设餺飥餠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这两条材料足以说明,八月十五日要过节,这在朝鲜半岛是有悠久的传统的。但同时,这两条也恰恰能说明,中国人过的中秋节,并不是从朝鲜半岛传来的。
因为中国人过中秋,最核心的主题,一是强调亲人团圆,二是注重赏月,而这两件事,这两条材料都没提到。而史书里强调的新罗国最重要的活动,射箭,中国的中秋节又并没有这个传统。
那么,日本的圆仁和尚吃的“餺飥饼食”,是不是和月饼有点关联啊?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当时的饼,含义不是今天的饼。饼字的写法,左边一个食字旁,表示食物,右边的“并”是什么意思?面粉和水,合并一块儿了,所以饼泛指各种面食。
只凭饼食,我们无法判断圆仁和尚吃的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饼。但前面有“餺飥”二字,就很清楚了,餺飥就是把面皮做成大拇指宽,两寸长,一片片的,丢进汤里煮。餺飥就是面片汤,这和月饼一点关系都没有,谁家吃月饼是把月饼切片然后丢汤里煮啊?
既然不是从朝鲜传来的,那中国的中秋节到底怎么来的呢?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非常古老的神话、信仰加上后来各个时代很新潮的文化元素,可能再加上一点外来文化的刺激,最后因缘际会,在唐朝基本成型,到宋代成了法定节假日,并且之后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发生变化。
为什么说非常古老?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对月亮有信仰,商朝、周朝,就开始祭祀月亮。
月亮是太阴,象征女性;很多古书都说到,西王母就和月亮对应。有的汉代画像砖上,西王母的形象身边,还有玉兔在捣药,只看这个形象,现代人恐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嫦娥。
而且西王母也可能就是《山海经》里说的月亮的母亲,常羲。请注意,古书当中,嫦娥的嫦经常也不写女字旁,伏羲的羲的下半部分,和我字长得很像。在没有印刷术,书籍复制靠抄写的时代,常羲被写成嫦娥,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西王母和嫦娥,可能有共同的源头。现在网上说段子,说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是夫妻,又说嫦娥是玉皇大帝的情人。这个说法,和上古神话里两个人出自同一个源头的考证,对照着看,倒是有一种微妙的喜感。
一般我们认为陪伴嫦娥的是一只玉兔,但实际上,最早和嫦娥发生联系的,不是兔子,而是蟾蜍,也就是癞蛤蟆。
汉代有本书《淮南子》,里头就说,嫦娥偷了长生不死药,飞到月亮上,就变成了癞蛤蟆。更早还有楚辞里也说,月亮里有癞蛤蟆。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
癞蛤蟆虽然丑,但是一次产卵成千上万,是生育力量的象征。月亮既然是阴性象征,月亮上有癞蛤蟆也就是自然不过的。
只不过楚辞里说到蟾蜍,写法是“顾菟”。所以很长时间里,顾菟被理解成兔子了。我们老说白兔捣药,但在汉代的画像砖上,有蟾蜍捣药的形象,所以,蟾蜍和白兔其实也是一个源头,也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当然,后来也有很多唐诗说捣药的就是嫦娥本人。
总结下来就是,西王母就是嫦娥就是蟾蜍就是白兔,它们都是同一个源头,分化成了好几个形象,热闹。但是现在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一般只会想到嫦娥和玉兔,美女和萌宠嘛,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总是更美好的形象。
过节,归根结底是按照一个时代的人的需要做出选择。
好,既然信仰月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为什么中秋节成型,要强调唐代是关键时期呢?
因为八月十五赏月这个主题,直到唐诗里才大量出现。有人统计,《全唐诗》歌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 111 首,出自 65 位诗人之手,最核心的主题就是赏月。至于一些介绍唐朝节日的书里,没提中秋节,这只能说明,中秋节在唐朝还不是历史悠久的节日,不是法定的节日,但不等于唐朝人不过这个节日。可以拿现在的情况类比,你到书店里找一本介绍中国节日的书,大概是不会有“双十一”光棍节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光棍节其实比很多节日都热闹。
还有个问题,一年月亮圆十二次,为什么最重视八月份赏月?其实也很好理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赏月主要就是春天和秋天。春天其他节日已经挺多了,秋天各方面都很圆满,又是收获的季节,可以享用的东西更多,赏月不是最好的时间吗?唐代有个诗人叫欧阳詹,他有一番论述,说为什么八月适合赏玩月亮,挺有意思。
月可玩。玩月,古也。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贞元十二年,瓯闽君子陈可封游在秦,寓于永崇里华阳观。予与乡人安阳邵楚长、济南林蕴、颍川陈诩,亦旅长安。秋八月十五夜,诣陈之居,修厥玩事。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四君子悦而相谓曰:斯古人所以为玩也,既得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作玩月诗云。
另外,八月中秋赏月开始流行,还有个关键人物的推动,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的时候,编成过一部极其重要的行政法典,也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行政法典,叫《唐六典》。
《唐六典》里就提到,八月十五,官员放假三天。三天假很长了,这说明八月十五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如果这条记录可靠的话,那说明在唐代,中秋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
但问题是,这条记录也有问题。因为如果说八月十五在唐朝已经是这么重要的法定节假日,照理说不会只有《唐六典》一部书记载,其他书也会提到。于是就有学者仔细考证,果然,这个地方八月十五是抄错了,其实不是八月十五,是八月五日。八月五日有什么特别呢?这一天是唐玄宗过生日。所以这个节日也就不叫中秋节,而是叫千秋节,千秋万岁的千秋。
所以,八月五日给唐玄宗过生日,大家放假过节,但是八月五日本身没有什么太突出的特征,八月十五月圆之日,倒是特别适合庆祝一下,所以后来换皇帝了,大家慢慢也就忘掉了给唐玄宗过生日这件事,但庆祝还是要的,往后挪个十天吧。甚至我不负责地猜想一下,《唐六典》之所以会发生那个传抄错误,也许就是下意识的一个反映:八月十五放假多好,又合情又合理。
当然,八月十五看月亮的人们,也还模模糊糊记得,这个节日是和唐玄宗有点关系的。所以,中晚唐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些和唐玄宗有关的赏月传说。说八月十五夜里,有个道士——这个道士的名字,不同书说法不一,这个也无所谓了——他对唐玄宗说,陛下想不想去月亮上看看。唐玄宗说,想啊。于是两个人就登月了,在月亮上看到很多仙女表演歌舞。唐玄宗音乐水平高,记下来了,回来之后,就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十二)
又尝因八月望夜,(叶法善)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其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名之曰《霓裳羽衣》。(《太平广记》卷二十六)
事情到了这一步了,我们可以感到,中秋节注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源流,都汇总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了,所以这天必须过节啊。
于是,到了宋朝,中秋节终于成了法定的节日了。相对于之前的历史,宋朝又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过中秋怎么热闹,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醉翁谈录》之类的书里,就有非常详细生动的记录和描写了。大家都对着月亮许愿,男孩子要蟾宫折桂,就是中科举,女孩子要貌比嫦娥。
但是注意,宋朝的中秋节,和现在的中秋比,还差一个关键环节,没有和吃月饼挂钩。宋朝已经出现月饼这个名词了,苏东坡——一说到吃肯定有他嘛——还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但是,吃这些饼,和过中秋,还是没有建立联系。要晚到明朝,江南一带,才兴起了中秋互相送月饼的习俗。
以后逢年过节,我们在课程里很可能会顺便聊聊这个节日,很多传统节日,和中秋节一样,它的内涵和过节的方式,往往都是不断变化的。

总结一下,一个历史没那么悠久的节日,可能也有非常古老的文化源头;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也可以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今天甚至可以说,一个外国的节日,也完全可以过出中国特色;一个中国的节日,也不妨加入一些外国的元素,比如我们今天吃月饼,不一定那么重糖重油了。还有,冰淇淋月饼也很好吃啊。不停变化,不停吸纳新元素,这才是文明的活力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道一《汉画故事》, 中华书局,2020
2、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3、杨泓、孙机《寻常的精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文史哲》,2003.11
5、辛德勇《重說中秋》,《辛德勇读书随笔集:天文与历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6、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民族艺术,2013.1
7、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黄涛 、王心愿《中秋月饼考》,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类似这样有趣的历史故事,刘勃老师还会讲到很多。加入《刘勃的国学课》,以后逢年过节,刘勃都会带着你,聊聊我们传统节日的内涵。认识古老的文化源头,就从中秋开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