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上 ? 留 守 ? (2)

王文彥
怡居及長安地產常務董事
2001年12月14日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九十年代上半期踏上頂峰,怎料九七回歸後,形勢急轉直下,竟陷入開埠以來所僅見的經濟困局,起先擔心的高度自治反倒順利過渡。何致於此?許多香港人恐怕百思不得其解。

這個急劇轉變其實不難理解。香港最近三、四十年的崛起,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失時機地發揮了香港所特有的天時、地利及人和優勢而達成的。更簡單地說,是當時國內經濟的衰落,國內與外間世界的商貿活動大部份不能直接交流,一切都得透過香港,使香港享有壟斷性中介地位,左右逢迎,富貴逼人來,造就香港經濟的崛起。毫不誇張地說,香港的繁榮是建築於中國的凋零上的。但隨著文革之後痛定思痛,中國上下改弦換轍,放棄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而擁抱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內經濟發展遂一日千里。

踏入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已發展到足以架空香港許多傳統優勢,香港人沉醉於當時無限好的夕陽時分,竟對悄悄掩至的危機毫無警覺,才有香港於九七後一夜間江河日下之感。

今日,形勢剛好相反,中國的崛起,催生了香港經濟的衰落,前者經濟發展如日初升,處於上升軌前期,後者則見頂回落,處於下降軌初階,此消彼長,榮辱互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說不定要一、二十年),這種基本格局不會改變。香港經濟要見底回升,要蒙中國經濟之利而非其害,一定要等到與國內經濟完全融合才成。

資金及人才會流向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投資規律。既然國內發展的空間遠大於香港,既然在國內商機處處,做什麼都事半功倍;反之,在香港則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做什麼事都事倍功半,我看不到任何充份理由要香港的資金(主要是中小企業)及人才坐困愁城,留守香港。再者,中國已加入世貿,經濟發展的步伐更大更快,商機自會更多,法規會更趨完善,我們實在不應錯過這個百載難逢的機遇,一於北上發展!

 

我這種提法,本土主義者一定會認為我政治不正確,付諸實踐,會使香港空洞化、人財兩失。我愛香港,但不會慈母式地溺愛它,既然老家形格勢禁,不能提供兒女發展機會,我情願兒女(資金人才)志在四方,流向有發展機會的地方就食。

香港人不願北上的種種原因,歸根到底,都是囿於短期利益、短暫困難,更具體說,是不肯付出代價。許多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剛畢業的香港大學生,在香港仍可拿八千至一萬,回上海可能只得二、三千,好像很吃虧。但上海有的是加薪機會,每年加百分之七至十不成問題,有的是升級機會,有的是更好的學習、磨練機會,中長線收獲肯定較在港為多;因為在國內無明顯競爭優勢而不敢北上,就更不知所謂。有競爭優勢當然好,無競爭優勢,只要懂得走位,投身於一個發展潛力大的行業/地區,必定水漲船高,大有斬獲。還記得於九七前炒樓致富的香港大小炒家嗎?他們之中,有多少個是具備高班的聰明才智?還不是靠捕捉住一個勢,就乘風而上!認為國內什麼都較香港落後,國內城市生活素質遠不如香港亦是一個美麗誤會。國內的生活條件已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進步,在許多城市,拿著二萬元就較在港拿十萬元的生活好得多。

在本土發展空間有限而極需向外找尋生路這點上,台灣較香港更為惡劣。廿多年前,當中國開放經濟,許多台灣企業和個人就一馬當先,躍進大陸。拋妻棄子有之;舉家移民有之;隻身寄居大陸,在當地娶妻生子,以當地為家有之。現時在上海謀生的台灣人,高達三、四十萬,他們的遠大眼光和巨大決心,值得香港人借鏡。

一句話,今時今日,北上發展為上,留守香港為下!


-完-

 

E-mail address: easyproperty@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