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Very Valuable Historic Photos(1)

 

 

資料提供者:Sidddney Chen

20131128

 

 

 

日軍侵華時期,港人多次籌款給中國抗日,在在顯示中港血脈相連,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是日佔時期的惨痛歴史.不論是否在香出生,或曾在香港生活過都值得細看這圖文並茂的歴史.十分精彩,切勿錯過。

 

p.s. 負責攻港之日將領-'酒井隆'-战後在中國因犯下战爭罪行被鎗决!

歷史的回顧,1941~1945 ─ 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圖解] 1941~1945 ─ 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1939年在港出版的一份雜誌封面,以抗日為主題

背景

1937年7月7日,中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佔領華北及華東大部份地區。中國東部沿岸亦落入日軍的控制範圍,廣東省一帶的華南沿海地區,成為了中國從外地輸入各種物資的重要地點。為切斷這條補給線,日軍於1938年10月1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鄰近地區,廣州在10月21日陷落。

而部份日軍亦駐守於深圳的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英國明白最終會與日本一戰,於1937年後逐步加強香港的防衞。1938年7月,港英政府通過了《緊急條例》,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積極備戰。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香港人口從1936年的約100萬,增加至1941年的160萬。

夏威夷當地時間1941年12月7日上午8時,日本奇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不足8個小時後,日本在香港標準時間12月8日早上開始進攻香港,8時空襲啟德機場,癱瘓英軍防空力量,並襲擊深水埗軍營。英軍、加拿大軍和印度軍參與了戰役,抵抗以酒井隆為首的日軍攻勢。

日軍在12月8日中午渡過深圳河,12月11日攻克英軍最主要防線——醉酒灣防線,並佔領新界及九龍。日軍曾派代表要求英軍投降,卻遭到港督楊慕琦拒絕。日軍於是在12月18日渡過維多利亞港,並攻擊香港島,英軍節節失利。加拿大的溫尼伯榴彈兵部隊把守香港島南區黃泥涌峽,不過最後亦遭日軍強攻成功,並使香港最後一個水塘失守,英軍面臨斷水斷糧。

12月25日傍晚,港督楊慕琦在日軍總司令部半島酒店投降,10000多英軍做了戰俘,此日因而被稱為「黑色聖誕」。到1942年2月20日,日軍中將磯谷廉介成為首任日治時期總督,香港從英國殖民地變成為日本佔領區。 

1937年日軍侵華, 大量難民由大陸湧來香港 

 

湧入香港躲避戰亂的難民住在難民營, 小孩子在吃飯 

1939年一群徒步抵港的難民

香港與內地邊界封鎖前自內地進入香港的移民 

難民在路旁搭成的棲身帳篷

 

宋慶齡女士與一架獲捐贈的救護車攝於中環

 

這段時期,在香港出現眾多的抗日組織,最著名的要算是由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女士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向海外人士和華僑推動抗日救國,並募集經費、藥物及醫療器材,以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此外,各式各樣的青年團、婦女會、學生賑濟會、同鄉會、華商會等,亦紛紛成立又或擴大服務,為抗戰作出貢獻。當時不僅華僑富商慷慨捐輸,就連不少貧苦的低下層市民亦節衣縮食,踴躍參加各類支持抗戰的活動。一些本地居民,更組成慰勞會又或回鄉服務團等,前赴還未給日軍佔領的自由區為抗日出力。 

1938年抗日期間,敦梅中學在報章呼顩港人愛國捐款 

1939年一位女學生於中環賣花籌款,賑濟因戰爭流離失所的內地難民


為了解決難民的居住問題,政府在北角、九龍仔、京士柏、馬頭涌、牛頭角等地,興建了簡陋的難民營,並聯同一些慈善機構,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和醫療服務。可是由於難民數目實在太多,仍有數以萬計的難民被迫露宿街頭甚至野外。因營養不良或其他疾病死亡的難民,可說無日無之。 


1939年演員吳楚帆及梁上燕於一場球賽舉行期間義賣,為抗日活動籌款

 

1939年一隊日軍在羅湖橋前 , 當時通往廣洲的列車亦已停駛 

 

1940年代初的半島酒店 , 日軍佔領九龍之初即在此設立臨時總部 , 而楊慕琦亦在此簽訂降書 

 

1940年港府宣佈香港進入非常時期

 

踏入1930年代後期,國際局勢急劇惡化,日軍佔領廣州後,英日關係更日趨緊張。面對日軍的威脅,港府早於1939年夏天通過義務兵役法案,規定所有適齡的英籍男子均須服役,以及徵召條件合適的居民加入義勇軍。此外,一些重要的地點都被列作禁區又或警衛區,軍方亦加緊增建防禦設置。

到了1940年中,港府開始興建防空洞,並徵集防空隊員和舉行防空演習。同年6月,香港宣佈進入非常時期, 居港的歐籍婦孺亦被撤離香港。 

1940年在香港灣仔動工興建防空壕的報導 

 

1940年在香港灣仔動工興建的防空壕

 

市民在做空襲救火演習

 

1941年一座剛建成的防空洞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戰前舉行義買以支持抗日。

 

來港支援的加拿大援軍

 

來港支援的加拿大援軍在操練

 

1941年香港施食廠

 

開戰前不久駐守摩星嶺炮台的炮兵操練的情形 

 

英軍在城門水塘偵察

 

華藉英兵

 

1941 加拿大部队在香 港接受檢閱

 

戰爭爆發前日軍曾多次飛越香港上空作高空偵察,
圖為其中一幅日軍拍攝的偵察照,右方為機師和偵察員的名字 

 

攻佔香港的第一炮兵團軍官在進佔香港前在深圳合照 

 

廣州天河日軍機場, 轟炸香港的日機即在此起飛

 

1941128日,日本向香港发起进攻 

 

1213, 日軍第二十三軍參謀長多田督知越過羅湖橋走向香港

 

開戰後即遭日機攻擊的啟德機場

 

香港保衛戰中,指揮官馬爾比少將(左)與羅遜準將交談 

 

香港保衛戰中的加拿大士兵

 

1941128日早上,日軍以轟炸機襲擊啟德機場和深水埗軍營,
陸軍則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隊,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香港保衛戰正式展開 

在新界推進的日軍 

19411213日,日軍向九龍開火

 

一隊日軍在啟德機場 

 

九龍陷落後,日軍繼續向港島步步進逼。

 

攻擊守軍陣地的日軍炮兵

 

攻擊開始後,日軍把三個步兵聯隊分成左、右翼及迂迴隊進犯新界。由於守軍沒有固守新界的打算,開戰第二天,日軍已推進至大帽山及馬尿水一帶。守軍的爆破阻延部隊且戰且退,最後撤入「醉酒灣防線」。

日軍佔領九龍後即以大炮攻擊港島,令港島北岸烽煙瀰漫 

 

日軍以港督私人秘書的夫人為人質,向守軍招降

 

當天午夜,日軍夜襲城門碉堡成功,打開防線的缺口,即提前發動總攻擊。11日上午,日軍已佔領金山的陣地東面亦推進至大老山一帶。當天中午,守軍司令莫德庇少將下達守軍撤出九龍及新界的命令。 

 

日軍在市區推進

 

西段的蘇格蘭部隊即撤回港島,中、東段的印籍部隊邊戰邊走,終於在13日淩晨自魔鬼山橫渡鯉魚門海峽撤回港島。其後雙方隔著海港展開炮戰。 

日軍進入市區

香港守軍經過此一階段作戰,損失不算嚴重。莫德庇少將隨即重新部署港島的防禦,把守軍混合編成東、西兩旅。日軍亦在加緊準備登陸港島之餘,於13日及17日兩次派軍使到港島招降,但均被港督楊慕琦拒絕。

日軍兩次招降失敗後,於18日晚上登陸港島東北部北角至筲箕灣一帶。登陸後,日軍迅速向高地進發,計劃從高處迂迴攻擊港島北部的市區。19日黎明前,日軍已佔據柏架山及畢拿山。守軍東旅被迫向赤柱方面後撤;西旅則於黃泥湧峽與日軍激戰,指揮官亦在激戰中陣亡。

日本畫家筆下的黃泥湧峽激戰的情形

 

日軍在香港島北角登陸

 

日軍拘捕西方銀行家,並將他們囚禁於中國旅館

由於守軍在金馬倫山、灣仔峽、馬己仙峽等處都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且一直頑強抵抗,日軍進擊受阻,傷亡頗重。20日以後,日軍炮兵部隊陸續登陸港島助戰,原留在九龍的兩營步兵亦渡海增援。由於天氣好轉,日軍機得以頻頻出擊助戰。

經過一輪苦戰,日軍於22日攻陷金馬倫山,灣仔峽和摩利臣山危在旦夕;南部的淺水灣戰線亦告陷落。至此,港島的大部分陣地除赤柱炮臺外,已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擊。

 

從中環向東望去, 被炸中之處冒起黑煙

 

到了24日,戰局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不過楊慕琦仍沒有投降之意,英國首相邱吉爾亦曾多次拍發電報,指香港不能投降,務必頑抗到底。

誕日早上,日軍再一次向楊慕琦勸降,楊慕琦仍置之不理。中午,日軍加強攻勢,灣仔一帶進入巷戰。至3時,莫德庇少將向楊慕琦報告戰局,說明港島北岸的陣線均已瓦解,大炮與彈藥均缺乏,加上水源已斷,實在無力繼續戰鬥,抵抗下去只會犧牲更多性命。

結果楊慕琦接受莫德庇的建議,向日軍提出投降,並於當天黃昏渡海至九龍,在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簽署降書。香港保衛戰到此結束。

楊慕琦於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內簽署降書

 

1941年聖誕節,英國的香港守備部隊向日本投降,日本佔領香港

 

香港淪陷後的英軍戰俘被驅趕上船

在這場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戰事中,雙方傷亡人數高達6,000人以上。香港守軍兵力和火力雖遠在日軍之下,卻在劣勢中仍奮勇抵抗,可是由於外援斷絕, 終於未能扭轉敗局。

經過十八天的激戰,港島滿目瘡痍,
圖為位於西環的卑路乍炮臺,大炮已遭炸毀

 

被日軍炸至面目全非的鍚克廟

 

被日軍炮火擊毀的汽車

 

從太古船塢登上港島的日軍司令酒井隆(左),
其旁為海軍司令新見政一。
酒井隆戰後因犯下戰爭罪行而被國民政府於南京處決

日軍以勝利者姿態進行入城巡禮. 19411226日日軍在港島北岸進行入城巡行, 陸軍司令酒井隆(領先騎馬敬禮者)在海軍司令新見政一(左一)陪同下, 向在軒尼詩道列隊的日軍敬禮

19411228日日軍指揮官酒井隆在彌敦道進行勝利巡遊

日軍佔領香港翌日,即著手成立以日軍司令酒井隆為首的「軍政廳」,下轄總務、民政、經濟、司法和海事五個部門。為了加強軍政統治,日軍隨即拘留前香港軍政官員、查封房屋和發行軍票,並隨時宣佈戒嚴。

淪陷初期日軍的一則通告,
對不合作的居民「絕對處罰」

1942年出版的一份雜誌封面,
匯豐銀行大廈已成為香港佔領地總督部

1942
220, 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佔領地,設立總督府以代替「軍政廳」。其後,磯谷廉介出任香港佔領地總督,行政中心由半島酒店遷至匯豐銀行大廈。軍政時期結束,「民政」時期隨即開始。這一段時期直至日本投降為止,長達三年半。

另外,由於社會秩序大亂,一些紳商在日人受意下,在這段時期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的過渡組織,以解決一些迫切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如糧食供應和維持治安等。

香港淪陷不久出現在日本一份期刊的插圖,
表示香港已成為日本的領地

總督部是日本戰時內閣直轄機構之一,香港成為日本的領地,地位與台灣及朝鮮一樣,因此和其他東南亞的日佔地區不同,日本並沒有在港籌組所謂「自治」的傀儡政府。

磯谷廉介攝於佔領地總督部前

 

位於修頓球場旁的灣仔區政所

總督部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總督,總督之下的行政首長為總務長官,負責協調和監督所有政府部門,包括民治、財政、交通、經濟、報導、管理和外事部。

 

於區政所前輪候登記的居民


與總務長官同級還有負責治安,操生殺大權的憲兵隊隊長及負責防務的防衛隊隊長。總的來說, 當時的港日政府在組織上遠比戰前的港英政府簡單得多,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佔領香港的目的,並不是打算發展香港,而只是希望令香港成為其控制華南的中樞而已。

為了拉攏華人以達至「以華制華」的目的,磯谷廉介上任後不久即成立兩個由華人組成的代表會和協議會,這兩個簡稱為「兩華會」的諮詢組織,代替了戰前的行政及立法局。

 

日佔時期使用的教科書,內容包括日本國情

另外,為確保政策能下達地區,總督部成立後,軍政時期成立的地區事務所的職能得到擴大,其下設置區政所(後稱區役所),負責地區的物資管理、米糧分配、戶口調查、街道衛生、人口往來以及其他與華人有關的行政事務。這樣的分區管治模式,對香港來說,可說前所未有。

自日軍佔領香港後,日人隨即杷香港「日本化」,以鞏固他們在香港的管治。除禁止展示英文告示和店舖的名稱外,港九主要街道及地區均須改用日式名稱。官方語言亦以日語代替英語。在學校內,除學習日語外,學生也必須學習日本的道德禮法以至國情。

 

有關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的公告

更改路名 – 寶雲道改稱為「霧島通」

淪陷初期,香港人口估計高達150多萬,這不單為管治者帶來嚴重的糧食負擔外,亦對防衛的資源分配構成重大的問題,因此早在1942年初,軍政廳即頒佈華人疏散方案,以勸諭、利誘, 甚至威逼等方法迫使居民離港。

 

歸鄉政策令人口下跌

日佔初期一群打算回鄉的居民正經過日軍一個哨崗

在香港淪陷的第一年,估計超過五十萬人離港回鄉。在艱辛的回鄉途中,被土匪掠奪或襲擊,甚至因飢寒交迫而死的,不計其數。到了1943年,由於糧食問題日趨嚴重,憲兵隊甚至當街隨意抓人,強行押解出境。在這政策下,香港人口大幅下降,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時,香港的人口僅餘六十萬。

 

在上環海旁等候上船回鄉的居民

 

戰後的日本戰犯審訊中,揭露了大量日軍特別是與憲兵隊的暴行,
圖為1946年底其中一篇有關的報導

 

宣傳上,日本雖然一直聲稱佔領香港是為「華人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 可是實際上日本在香港的管治,比戰前的殖民地政府更獨裁和腐敗;他們使用的手段更是殘酷和野蠻。

 

19421225日,日本慶祝「新生香港一週年」,
佈置了的電車駛經中環書信館(環球大廈現址)

從軍政廳成立起,日人政府先後制定大量前所未有的大小規例,日軍憲兵隊往往以犯例為藉口,打罵、囚禁甚至殺害居民。此外,為了統制言論和消息,所有新聞通訊及文化活動,均受到極嚴格的檢查。

中環高等法院(今立法會大樓)被日軍徵用為憲兵隊總部

自日佔初期開始,日軍一方面沒收商人的資產,另一方面對居民的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自1943年起,日軍在戰場上開始失利,由於運輸困難,配給制度更形苛刻。不少居民因食物不足,被迫進食木薯粉、花生麩、番薯藤,甚至樹葉樹根充飢,大量居民更因而餓死。

照片中,中環心臟地帶臨時政府機關林立。
許多銅像被日軍掠去,
左方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雕像倖存

準備運往日本的斷手維多利亞女皇像

 

設於中環街市的配米站

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即發行軍票作為貨幣,並肆意提高軍票面值,以方便掠奪物資。1943年中,港日政府更宣佈軍票為香港唯一的合法流通貨幣,並禁止港幣流通。

購米票

由於濫發軍票,香港物價飛漲,投機風潮澎湃,加上日人貪汙成風,到了日佔後期,一般居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不到兩年間,香港由一個繁盛的一個轉口港變成市面蕭條的死港。

日本戰時發行的其中一款軍票

 

居民於銀行前輪候兌換軍票

三年零八個月期間,先後有兩個抗日組織活躍香港。首先出現的是一支日軍侵港前已在廣東地區建立的遊擊隊,其轄下的一支部隊就是著名的東江縱隊;另一支則是由前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於香港淪陷後籌組,名為「英軍服務團」的軍事組織。

「七七事變」後,為了爭取港澳居民及海外華僑支援八路軍及新四軍抗日,中共在香港成立了一個籌募捐款和物資的辦事處。廣州淪陷後不久,這辦事處即組成一支武裝遊擊隊,不斷在日軍後方伺機破壞。

香港淪陷不久,遊擊隊先後建立大埔、元朗、西貢、大嶼山、市區和海上中隊,為抗日作出貢獻;這些中隊的成員不少都是香港的居民。

 

手持「駁殼」手槍的一名東江遊擊隊隊員

 

一群東江遊擊隊隊員攝於一次行動中

東江遊擊隊港九大隊

「英軍服務團」的創辦人賴廉士原是前香港港大學生理學教授,亦兼任義勇軍野戰救傷隊指揮官。香港淪陷不久,賴廉士成功逃離深水埗戰俘營,並輾轉抵達戰時廣東省臨時省會曲江。19423月,賴廉士得到英軍高層及蔣介石的同意,設立服務團,協助盟軍搜集日軍在港活動和防衛的情報,並用各種方法偷運物資及藥物給戰俘和其他被拘留人士,以及傳遞消息。

 

開戰前賴廉士(面向鏡頭第三位)檢閱義勇軍救傷隊

 

1945年英軍服務團繪製的一幅情報地圖,
顯示日軍於尖沙咀設置的軍事設施

不論東江縱隊又或英軍服務團,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若成員給日軍拿獲的話,可說九死一生。今天,西灣國殤墳場和赤柱軍人墳場都可以找到一些英軍服務團殉難團員的名字;此外,豎立在西貢斬竹灣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就是紀念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犧牲的遊擊隊隊員。

日本進攻香港時, 幸運脫險的英國海軍軍官(撐拐杖者)和中國軍隊指揮官合影

 

一名日軍軍官蹲坐在山腰, 俯視愛秩序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