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的大輸家

 

陳增濤

2013119

港府施政報告終於在前天登臺,內容如媒體一早就嚷嚷的“沒有驚喜”, 只不過姍姍遲來罷了。沒有驚喜之餘,卻有一點怪異的感覺: 施政報告難道不是起了慫恿炒家繼續持有手頭物業的作用,香港的樓價不會繼續上升吧?怎港府一方面變本加厲的用行政手段打壓外來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卻又在壓制樓市短線供應的來源呢?這到底是什麽邏輯?

施政報告 “遮頭瓦片”的篇幅占了重中之重的位子。使人感到慶慰的除了是港府終於拿出一百億,為加速更換古董的柴油車邁出了第一步,淘汰一部分為香港這個有東方之珠之稱的大都市廢氣排放主要動物外,還有就是中產和基層萬眾望穿秋水的大量增加公屋居屋供應的措施了。早一段時間港府已經在放風,說上一任政府留下來的土地儲備竟然難以滿足近期建設新樓房的需求。 根據施政報告在今後五年每年將會興建公屋居屋一萬五千套,二零一八年後五年內每年增加兩萬套,也就是七萬五加十萬個單位總共十七萬五千套,怎滿足不了現時申請公屋居屋的二十一萬個家庭呢?但如果考慮到十年中香港人口增加七十萬,或二十五萬個家庭,沒有大學文憑的市井百姓也會知道,施政報告中的公屋居屋增加只是緩和了當今基層階級住房的惡化而已。在這種環境之下,當今有基層一家三口住一百平方英尺的可怕情況怎得到改善?其實香港樓層單位二百五十萬,供過於求二十萬(見【好心幫忙,越幫越忙】)。如果忽略誤配的因素的話,大約百分之十的“空置”供應理應給予足夠的空間為樓市降溫(否則百分比更高)。只是投資性的需求在美聯儲的量化寬鬆和各國央行貨幣競相貶值的大前提下大量釋放,而基層的工資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一個像樣的居住環境的租金。如果政府不從公屋居屋的政策上緩和如此急切的基本需求,社會終有一天無法維持穩定。說白了,光是從簡單的邏輯來思維,施政報告的內容遠遠沒有正視到基層族群的基本居住訴求,更不要說等上十年仍上不了樓的可能性不少,更何況遠水救不了近火。表面上新任港府自我感覺不錯,說句實話基層依然是剛出爐的施政報告的大輸家。怪不得已經給量化逼瘋了的老百姓在聯繫匯率頑固不變之前,更像是無頭蒼蠅到處嗡嗡叫。

當然,當絕大部分人把眼球都盯著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時,大家都忘記了只有政府才有政策的空間去應付百物沸騰的日子。不知道是否大家走了眼,似乎施政報告隻字也沒有提到壓得基層族群氣也透不過來的通貨膨脹。一家人可以住進一個一百平方英尺的劏房,通貨膨脹也同樣的而且更直接的增加了基層日常的生計壓力。包括代表香港勞工階層的建制派議員在就施政報告的答問會上已經提出多項質疑,但結果還是忽略了施政報告竟然沒有任何正視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措施。 難道此等大事需要身處中南海的中央政府來處理不成?難道新任特首口口聲聲說自己日以繼夜為基層操心,結果還是忘記了身置水火的基層的日常生計?我素來反對政府通過“派錢”(見【一個香港,兩個速度】)來緩和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短視做法。剛出爐的施政報告卻通過取消外傭稅向中產以上的家庭每年減免四千八百港幣,而受盡通貨膨脹煎熬的基層卻沒有得到港府的“恩惠”,施政報告的輸家依然是基層。港府口口聲聲關注基層和社會穩定,那麼這又是什麽邏輯呢?

如果溫家寶總理屢次重申的民生問題上港府的施政充滿著邏輯和執行面的矛盾,在一個以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為經緯的香港社會,它出乎意料的效果可能使到港府措手不及而引發難以管理的社會暗湧。尤其是地產依然是當今香港已榮俱榮的支柱產業,是香港中產賴以累積一生辛勞的差不多最重要的資產。港府的房屋政策的可信和可行性自相矛盾,看來樓市上升動力依然金融風險聚增,首當其衝的可能是香港社會中堅的中產階層。這次最終的大輸家可能是香港的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