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之優化和綠化

 

 

鍾維傑

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11716

 

近年房地產之開發及投資多了一個新類別,就是與「後事」有關的骨灰設施,不但出現在傳統安葬的祠堂和廟寺,更有人計劃建於工廈內,無論贊成與否,不得不佩服其創意和「醒目」頭腦。此外,更有人建造給寵物的骨灰龕!

 

然而,這裡並非打算探討上述骨灰龕之事情,而是從個人經歷過之拜祭及儀程序,覺得還有進步之空間,甚至某些環節上可提供另類選擇,雖現在的「一條龍」套餐式服務已甚有效率兼豐儉由人

 

純從營商角度看,這行業有巨大潛力,環節包羅萬有,單是與地產有關的已有「大酒店」、骨灰龕、墓地等,更未計各樣「產品」 (如棺木、花牌、公仔)、專業服務、禮堂設計等,雖上述未必適合人人做:

 

) 未來需求越來越多 = 因「嬰兒潮」人士已步入中年老年,現在大多乎於5065之間,若根據政府公佈的死亡年齡分布,已有少部份會仙遊,雖大多要待七老八十或九十才走,但到時增長會變得快速 [可參考這網頁:http://tungwaiyip.info/blog/2007/12 ]。若以2010年計,有近42,000宗死亡個案。

 

) 供應看像跟不上 = 筆者沒有時間搜查太多資料,但粗略看過那數間較多人認識之殯儀館的網頁,估計平均只有十數二十左右的大小禮堂,總數可能只遇一百多點,加上一些公共設施,就算減掉部份不採用殯儀館的,單是禮堂已可能供不應求,難怪近年每倘都見差不多百分百的occupancy rate此外,相信墓地持續難尋,骨灰位亦可能不多讓,否則便不會有人「度到這條橋」。

 

至於有甚麼環節可改進或新加以迎合一些潛伏和未來需求?部份如下:

 

) 興建或改建為較「摩登」之殯儀館 = 現在大多看似次級工廈或寫字樓,且一般氣氛甚morbid,當然不是說要開心 (其實也無不可,古時就有「笑喪」),但若環境有助安慰之效會更好,如外國一些殯儀屋 (多是平房樣子) 會設有安靜室等,設計似「家」多於機構,且「隔音」要想想辦法造好些,因不同禮儀會有不同聲浪效果,這邊打齋那邊唱聖詩太過互相干擾就差點了。此外,一些工作人員的服飾亦可改革一下,如像「服務生」多過「忤怍佬」。整體而言,是希望提供莊嚴但不喧鬧之環境,傷心得來但有減痛苦之效,以及有如真正5星大酒店的有形無形包括視聽之impeccable service

 

) 提供環保之選擇 = 首先留意是「選擇」,那些客戶喜愛風光大葬兼名貴棺木的不拘,但相信部份嬰兒潮人士是希望逝去時仍可為人做點好事,如採用較環保和節儉的喪事程序。這可包括環保棺木、捐獻代替花牌、又或以「冷卻」crystallization來化灰而非火葬等。

 

有一想法,就是仙遊人士之子、孫及曾孫輩等會於有關節日來拜祭,但再往後的後代就難說了。再者,假設人口在不久之未來仍會增加,土地的需求壓力便不輕,墓地可增這壓力。

 

與其續增設墓地,不如考慮將用於它們的資源來興建一些公共設施,包括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等,自願參與者(或其家人) 可有些減稅以作鼓勵。

 

當然,上述建議不會人人受落,因始終涉及文化以至感性層面,只是直覺相信有一定市場。

 

......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