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行之觀察

 

鍾維傑
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61211

 

近期到北美洲公幹,主要是東岸城市,經濟氣氛還暢旺,且雖房地產市道有些跌幅兼交投縮減,但未見恐慌情況,價格仍不算平宜。以下是部份觀察:

()租金收入回報不高=筆者在波士頓之「後灣」住宅區(BackBay)作了簡單調查,平均樓面呎價為約七百五十元美元,這是淨樓面呎數,租金收入以沒有借貸計只百分三點五左右,即一百萬美元物業,年租金收入只有三萬五千元左右,在美國房地產歷史上算是很低,一般時期可會是百分之五至七之間。這意味樓價可有些偏高,除非租金突飛猛進增長,但這看來可能性不高,下調壓力及機會不可未燃。要注意的是,相比本港住宅,這波士頓「後灣」區住宅又不算貴,因折回港幣只是五六千元一平方呎,若將這算回建築面積計則更平宜,可能只是四五千港元一平方呎而已,但後灣區算是高級住宅區,屋型以排屋居多,甚受高薪專業一族垂青,相等於本港之中半山左右。

()東岸普遍對亞洲及中國認識不深=且整體來說,亦未必對亞洲及中國有著很大之投資興趣,其國際交易像和歐洲多些,當然紐約市或許會有稍高些之亞洲興趣。相比西岸,東岸沒有那麼看重亞太區,或許總與地利有些關連,兼近年之亞洲移民亦像多選擇西岸作居住。舉例說,筆者這趟約見了數個房地產基金企業談話,數目只佔整體基金甚低百分率,然而有興趣的基金則可以甚誠懇。

()平均消費指數高了=筆者兩三年前在東岸仍覺物價平宜,今趟則覺得貴了,兼消費意慾未減,低利率之威力不可少看。要注意的是這裡不只是指平價市場或大眾食肆,一些高檔商場和餐廳來客不少。此外,市區中心泊車費可甚驚人,一小時十元八元美金屬等閒,即七八十元港幣一小時,這連本港人多車多之中區或銅鑼灣也比下去,但聽聞紐約市的停車費用更高。

()部份人擔心中國經濟崛起會做成資源不足=筆者有幸向一些美加專業學會人士講及國內之房地產市況,席中有人問及當中國經濟達致某水平時,人們便會(如北美洲人士)要求更大房子等,到時資源(尤以從原材料角度看)便會短缺。這提問不難理解,但問者可能不太明白市場之運作。簡單答案就是國內之「平均」住房多不會如北美洲之平均住房那麼大面積(北美洲平均二千二百平方呎),又不會是獨立平房(北美洲平均普遍是獨立三四睡雙車房屋型),相信國內之(城市)平均房會是一千平方呎左右,且位於多層住宅大廈內。至於因由,宏觀的看法是因中國有著北美洲(美國)四倍多之人口,而土地面積只相約美國,即人口於土地之分佈(壓力)大於北美洲。若將這用房地產經濟角度出發說出來,即中國家庭平均拿出買樓之金額,當中付給土地部份的(另一部份是建築費)比重(比例)會高過北美洲家庭付給土地之部份,亦即若一切均等,中國家庭付給建築費部份佔小,房子也可細了。以上不只解釋了北美洲與中國之(呎數和屋型等)差異,也可用來解譯城市和半郊房子之差異。至於資源用量方面,若只看平均房子之呎數,假設國內平均是一千呎而北美洲是二千二百多呎,即北美洲平均房子用上國內的兩倍資源有餘。

若加上人口之考慮,中國人口是北美洲之四倍餘,兩者(房子呎數倍數和人口倍數)加起來時,大約中國整體在建房子上可用北美洲雙倍餘的資源,當然比北美洲高,但未必如想像中的多。然而,二千二百呎獨立房屋多用磚和木,一千呎多層大廈單位多用鋼筋混凝土,資源上那個較好較環保非筆者所懂。

喜歡推論之讀者或許可從以上意會到中國(將來)或許有著和北美洲相約數目之獨立平房,但這些於國內會是較富有家庭居所,不會是北美洲之普通家庭,投資在國內市場之人士須留意這點。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