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41008

 

 

城市化是不少發展中經濟會經歷過程之一,部份地方更以此為目標,因達致某城市化水平或比例時,可代表其經濟發展亦達到某水平。一般而言,經濟較先進之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亦高一些,如超過百分之六七十,甚至八十的人口為城市人,舉例如美國、日本、新加坡等,而在發展中之地方多確也比較低一些,如只得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為城市人,舉例如國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而這也即是說人均生產較高之地方多較城市化。

 

然而城市化以一概念計可甚籠統,對不同地方/國家/城市人來說會有不同界定,比方說,不少北美洲人士會覺得一個只有十數二十萬人口之城市已算是城市,但從香港人或一些數百萬人口城市之居民角度看,這等數十萬人口之城市仍相當「鄉下」,根本談不上算是甚麼城市。

 

城市之由來亦頗多,但總離不開因某些原故而導致人群走在一起過較密集之群體生活,而這等因由多與經濟、社會、政治,以至文化有關,如農夫為容易交易而創造出市集,繼而變成市中心,或因工業革命而須要巨大勞動力引導人群集於城鎮裡找工作,又或因軍政考慮建都等。無論如何,一個城市(甚至城鎮)之開始須有一定誘因造成,並非只是將人口集中於一處便大功告成,因這些人口須有一定工作機會等才可留在城市裡,否則可能會導致出現過多貧民區,如南美洲一些城市。

 

根據一些有關國內城市化之公開資料及報導,現時被界定為城鎮人口的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即四億人左右,而二三十年後估計可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即約共八九億人,每年增加之人數以千萬計,不算是小數目,且亦會導致更多數百萬人口及新的城市出現。這等城市之未來發展一方面帶來不少商機,但同時亦須投入頗多的資源,謹慎之計劃及政策少不了,執行上亦甚有挑戰性。至於這城市化趨勢意味甚麼,可參考以下之推論:

 

(甲)  經濟生產總值及人均生產均有所增長=尤以現在已是較有基礎及經濟能力的城市,以及部份新發展之城市而言,其增長率或許比平均的要高些,這亦有助這等城市吸納非城市人口。簡單而言,說是整體城市經濟須比平均的高,才能有效引導和吸引非城市人口入住城市,當然以個別城市計可表現不一。

 

(乙)  須比以往投入更多資源才達致相約的城市率=因為基數已提高了。舉例說,倘若以往二十多年人均生產由一二百美元增致現今之一千美元,期間將城市人口由百分之十多二十增加至今的百分之三十多,要在未來二十多年重複這城市人口增長率,則人均生產可能須要增加不只九百美元,因所須之人力物力以致土地價格比以往漲了不少。

 

(丙)  相應需求也要增加=城市均須生產一些東西以賺取利潤來維持該城市之經濟生命力(競爭力),無論這東西是產品、服務或其他,又或是銷於國內或國外,也須有相應之需求增加,無論是源於國內或國外,每個城市皆須找其長處和經濟定位。

 

總括而言,城市化差不多是經濟發展所經之路,關鍵是這等城市整體是否有經濟效益及效率,質量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