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房地產市場之錯覺

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40702

 

 

房地產市場有較地區性一面,如每個市場因其經濟進度、文化、人口、社會等層面的不同,便有著不大相同之房地產價格、走勢及表現。然而,亦有頗相近之一面,如每市場均受經濟、借貸、資金流動、供應、需求等層面影響,分析方法不會離千萬丈。以下是一些較共同之環節,及部份可能是錯覺之看法:

 

(甲)供應短缺樓價升,相反樓價便下跌=這不無道理,但非必然,可以是可以不是,不是甚麼定律。舉例如本港九十年代初供應量不少,但價格照升可也,而近年落成量少了,也不意味價格年年遞升(近九個月除外)。或許須和「需求」一起衡量才有意義,因十年前供應二三萬個單位可屬太少,但十年後這二三萬之數量未必一定過少了,要有對等需求才可共起舞跳探戈(Ittakestwototango)。再者,供應除新樓外,二手市場也有供應,前者較易推算,後者看市場氣氛及業主心情,可多可少。此外,一手市場之供應並非以「不斷」之直線上的,而是「間斷」式的,因某項目之單位供應數量,一就是數百個,一就是沒有,沒可能伸縮自如到可續一單位供應。若再加上不少房地產開發商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均有壓力來維持某一程度之業續,以續吸引投資者及基金捧其股票場,其建房數量須維持在某水平,價格差時也要建些賣些,不能全停下來等經濟轉好才建造,而這亦減少了供應層面靈活性。

 

(乙)需求不少,只是未釋放出來=沒有錯,筆者相信任何市場,任何時間皆有些「未釋放」出來之需求,只是用來釋放這些需求之較有效環節,多只有一個,就是價格之調配(上落)。宏觀來說,假設某市場有一百個家庭,有富的,有不富的,樓價一萬元時,有六十個家庭買得起,若一切均等,價格調低至七千元時,便可能有七十個家庭可買,相反價格調高至一萬三千元時,便可剩下只有四十個家庭可有能力購買(是否有意欲買是另話)。以上舉例是過簡,但需求多少是有一定伸縮性,起碼中短期而言是這樣,何況本港純以單位數目比對家庭數目計,不算得有甚麼供應緊張情況,若有,多是與生活品味習慣喜好有關,如喜歡新樓有較好環境設施等,或以往與長輩同住的「未婚」兒女自行搬出來單獨居住等。無論如何需求也非無止境的,最盡的數目就是有多少家庭便(只)需多少單位,包括剛提及因生活品味習慣喜好之改變而產生出來之需求。

 

總括而言,參考過往之供應量和需求來衡量市場,以致價格的趨勢無可厚非,但須顧及人口分佈、結構以及生育率「今時不同往日」之低現象,分析未必可跟足以往的觀察搬字過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