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需求從來不易

 

鍾維傑

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13年10月11日

 

近日往電台做交談節目,當中被問及政府近期公布的未來住宅單位供應量是否足夠時,實質難以精準地作答,一來技術上分析需要甚多資料,時間及人力物力,且預測通常涉及不少假設,而不同的假設可猜度出差天共地的需求量。

舉例說,若人口有九百萬,預測需求時假設了平均家庭有三個人,那便需要供應三百萬個住房單位,但倘若日後因各種因素而導致家庭平均只有兩個成員,這時便需要四百五十萬個住房,差距一百五十萬之數,或多了百分之五十。

當然上述例子是誇張了點,但多少亦解釋為何不少預測都結果與日後出現的情況有差距,而日後所指的時間越長,通常擊中率便越低。即是說,無論是甚麼長遠需求或供應之預測數量,倘若日後實質數量是在預計的10%加或減内,已相當了不起 (或好彩)。

然而這不是說預測没有用途,只是並非在其“先知" 的功用上。好的預測不但可給人觀察一些可能的大方向,更有助了解事情的關鍵,以及所涉及的風險,難度,時控等,因此有機會預設一些 fall back tactics,行不通時有退路,增加計劃的彈性,且撤退不一定表示日後不再上路,而彈性有增加計劃的成效。

估算香港住房需求有甚麼困難?非常粗略說可有兩大範疇:

一) 人口之預測 = 不單是多少人,亦要知道人口的組成,如其年齡分布,男女比例,生育率,移民增減,死亡率,家庭人數,老幼比例等。

二) 經濟之預測 = 不只整體,也要有收入和財富分布,家庭入息,工作人口,以致個別地區和行業等。

因此,住房需求並非只是估算多少人和家庭便行,也要看經濟收入,多多人但個個窮不會對私人住宅甚至居屋有多大需求,只表示要多些公屋。

再者,經濟本身的預測已經够困難,頂多知道會有起伏,何時和多少常屬馬後炮,但其又可影響人口,如市況差勁時連生育意欲也降低,而人口少了又可影響日後經濟,兩者實在有糾纏不清之關係。

此外需求相比供應是較為彈性的,市場向好時需求以十萬計,一旦失興趣時便水靜河飛,但供應不能如此收放,因為每興建一幢樓宇就隨時有數百單位供應,不可能有一個買家才建一個單位。

不過,樓市之挑戰不在供應。

每周一web: Dogs feel like humans do http://www.nytimes.com/2013/10/06/opinion/sunday/dogs-are-people-too.html?_r=0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