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器

李耀偉

2013124

 

去年五月,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一連四集有關中國美食傳統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由於是一部資製作,可謂不惜工本,由資料搜集到拍攝、背景配樂、剪接等都很有世界級水準。香港人講飲講食,亦更識飲識食,所以這部紀錄片亦在香港造成一陣小轟動,「舌尖上的xx」亦成一時潮語,有在片內所提及的香港土產大澳蝦膏西環某臘腸商號人氣急升。國內淘寶網也見曾被熱評的土產被掃貨空。

 

今年十一月初,中央電視台的財經頻道又推出了另一套六集的紀錄片「大國重器」,論製作水準並不比「舌尖上的中國」高,但香港人對此片不聞不問,也是不能原諒的,理由是這部片為很多港人提供了重大啟示,有力掃除港人對國家缺乏認識而帶來的誤解。尤其是那些研究財經的投資者,很能看清一個真相。不少人還在討論中國在經歷三十年高速增長之後,會否如台灣、墨西哥等國墮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及拉美等國奉行出口導向策略,利用自己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乘著美國長時間的繁榮,以製造廉價出口工業產品作為拉動自身經濟成長的手段。無錯工業化令國民走進城市,收入提升,但到工業化完成,增長便無以為繼,因為人口紅利用盡了,外商把訂單遷去更便宜的新進國,結果令台灣、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停滯不前。要逃離這個陷阱有三條路徑,一是轉型為金融中心,二是靠走高科技,三是走文化創意等靠賣知識產權的產業如電影及娛樂業。最成功是新加坡,金融業及賭業令她97年後的十五年全面超越香港,有說未來十年新加坡的國民平均產值直迫瑞士。韓國則靠高科技及文創業由十五年前一個破產邊沿的中等國產成為挑戰日本的東北亞強勁經濟體。最失敗的是香港台灣,香港只能靠自由行及阿爺在金融上照顧吊命,文化創意日走下坡,科技業更是零蛋。台灣由於無創世界品牌的能力,始終在做代工廠,文創業則未能擁抱大陸市場而雄不起來。

 

很多香港人由於鄰近廣東,見工業只限於玩具或衣波鞋等低產值加工,便認為東香港廠商便代表了中國工業,這是大錯特錯的。從數字上看,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及至歐債危機令香港廠商出口訂單削弱,但中國的出口數量及總值是連年上升的,而且外匯儲備在不斷擴大進口同時,沒有倒退。人民幣價更沒有因國內通漲而掉下來。究其實因是中國出口的含金量不斷攀升。至今,玩具成衣鞋類等低增值商品占總出口量的20%,其餘的機電設備如石化業的大型成套設備,土木工程所需的工程機械製造 (如推土機及吊臂) ,作為機械之母的機床製造業等都有不少突破。例如貨櫃碼頭常見的橋式吊臂,高鐵火車頭組件,第三代核電的成套設備,超臨界燃氣輪機,工業機械人,運送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都是高產值製成品。世界第一的例子有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數控機床,最大功率的風電設備及超高壓變電站等都是獨領世界風騷。裝備製造業平均年年24%30%的增長率,高於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而製備製造業的經濟總量連續四年世界第一。

 

德國就是靠著優良的機電裝備出口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但中國的汽車外殼鍛壓機床,就是以每分十五套超越了德國的每分鐘十三套而贏得福特的訂單。試問中國又怎會墮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