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值得讀的短篇醫藥健康短文(11)

 

資料提供者:KT Lai

20121130

 

重視五臟求救信號 舌頭潰瘍心臟有火毒,指甲凹凸肝臟出問題,手腳涼為腎陽不足

《醫藥養生保健報》2012416  總第682

 

    本報訊 ( 記者 周志興 ) 北京朝陽區的趙大爺近幾天感覺到右下脅脹痛,右後腰也有些酸脹,去醫院一查竟然患了肝硬化。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診斷學博士王佳佳指出,在人的心、肝、腎、脾、肺五臟出現疾病之前,身體會發出一些求救信號,如果能瞭解這些信號,就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對減少疾病大有幫助。

 

    記者近日採訪王博士時瞭解到,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未病先防的理念,金元時期的名家朱丹溪總結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說凡內臟疾病必然會在體表反映出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求救信號。如肺部有病會出現低燒、咳嗽、痰中帶血等;慢性腎炎會造成眼瞼及肢體水腫:肝炎會引起眼睛和皮膚發黃。這些外在表現都可為疾病預防和治療提供早期的判斷。

 

    王博士提醒,老年人的五臟疾病信號一般要比年輕人更明顯和敏感。隨著年齡增加,五臟功能逐漸衰退,氣血津液在體內的圈也變慢甚至積,內在隱藏的疾病更容易在體表反映出來。

 

    心臟信號呼氣不順暢,胸悶,刺痛:刺痛時間一般較短,多為幾秒鐘,最多不超過一分鐘。這是心臟缺氧所致,進一步發展可能誘發冠心病。

 

    左手手臂酸、麻、痛,因為心臟神經與左手臂的神經為一條,所以左手臂的感覺越強烈說明心臟問題越嚴重。

 

    舌頭潰瘍:中醫認為舌和心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

 

    額頭長,眉棱骨疼,說明心火旺盛:心火旺盛成為火毒時,火毒上升,額頭就會長痘瘡。而心臟火毒下降,會頂著小腸經絡,從額頭至兩個眉棱骨,引起眉棱骨酸痛。平時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來降火排毒,如蓮子心,其味苦,可以外散心火,但不會損傷人體陽氣。

 

    肝臟信號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線,或是向下凹陷,表明肝臟出現問題:中醫

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的一部分,所以指甲上會有明顯的信號。

 

    乳腺出現增生:乳腺屬於肝經循行路線上的要塞,一旦肝經氣血不暢,乳腺增生隨即產生,尤其是女性,在經血即將排出時,會因氣血的充盛而變得脹痛明顯

 

    偏頭痛:臉部的兩側色素沉著,小腹墜脹。臉部蔭側以及小腹,是肝經和以及相表裡的膽經的循行之處,一旦肝經不暢通,其相應的地方就會有表現。

 

    痛及後腰痛:肝臟像拳頭一樣,有正面,有背面,正面如果硬化、腫大,會擠壓肋間神經,右側的肋間神經就會脹痛;如果在背面,會造成右腰酸痛。

 

    喜歡喝酒的朋友,忽然酒量減少了.此時要警惕是肝臟出了問題。肝臟是代謝酒精的重要場所,肝臟功能下降,必然引起酒量下降,免疫力降低。

 

    腎臟信號腿酸、眼睛乾澀。經下通腳底,再順著腿的內側往上走,直到眼睛的晴明穴。如大腿兩側酸軟無力,經常發癢,同時兩眼乾澀,是腎經不暢的表現。

 

    尿頻尿失禁:腎氣不足不能參與膀胱氣化,造成膀胱中括約肌鬆弛,排尿不暢、尿頻,進一步發展會形成尿失禁。

 

    飛蚊症:中醫認為,眼睛的瞳孔部分對應腎臟,腎有問題,不能將腎水送達眼睛,就會覺得幹、酸、澀,嚴重時會出現黑影(飛蚊症),誘發青光眼。可以經常點揉腎經要穴湧泉穴,能滋養腎水。湧泉穴位置在足底的l3(計算時不包括足)。這個穴位比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覺即可,以邊按邊揉為佳,持續5分鐘左右。

 

    手腳冰涼、易疲勞:腎臟氣血虛弱,手腳容易冰涼,冬天更甚。這是腎陽不足所致,可服用中成藥金匱腎氣丸(藥店有售)。每次1丸,每日2次。服藥至症狀改善後再加服2即可。

 

    脾臟信號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一般認為便秘腹瀉是對立的兩件事,可有時會在個人身上同時出現。這可能是脾不健運,影響消化吸收所致。可常吃烏梅來補脾,既增強腸胃消化功能,又有澀腸止瀉的作用。每天20克,熱水飲用。

 

    不明原因的疼痛:經常咽喉疼痛、脖子兩側脹痛、肩膀與手臂外側脹痛,但查不出原因。這是脾經阻塞、氣血循行不暢所致。

 

    口幹、口苦,喜多喝水,是脾經熱所致。可按壓脾臟要穴商丘穴,其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痛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按揉,能有效行氣通經,祛除脾臟熱毒

 

    肺臟信號皮膚呈鏽色、晦暗是肺經不暢的表現,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經不暢造成毒素隨著肺的作用沉積到皮膚上,使膚色看起來沒有光澤。暢通肺氣的最好方法,是用出汗的方式帶出肺中毒素。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讓汗液帶走肺臟深處的毒素,皮膚自然會有光澤。

 

    多愁善感,多為肺氣不足所致。肺臟五行屬金,五志主悲。肺氣不足會使得肺臟不能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人就被壓抑得多愁善感起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