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City State Localism"

Bob Choi

17 July 2013

 

Below is an excerpt of an article by Chan Wan, a columnist at Yahoo.com.hk.  We might disagree with some of his statements, but we should agree that it makes interesting reading.   Really, how often do read about the virtues of British colonialism and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of Hong Kong SAR over China?  

香港本土運動與其他地方的本土運動有所不同,民主運動的進程也不同,故此,香港只能走城邦自治、重建共和之路。

 

本土運動是反抗外來政權或文化侵略的自強運動,政治上爆發的香港的本土運動,於二〇〇三年中共對香港採取高壓統治及殖民滲透之後,以反雙非、反蝗蟲、反自由行、反大陸殖民侵佔的形式出現。對於香港的主權國中國,香港有以下特色:

 

1. 香港是現代化國際城市和金融中心,不是漁農業的土著社會。

 

2. 香港的文明程度,不論是在朝的典章制度還是在野的公民社會,遠遠高於其主權國。

 

3. 香港的華夏文化根底,遠遠高於其主權國。

 

4. 香港的英國文化,以制度及價值觀運行了一百七十多年,但根基不穩,仍須深化。

 

基於第一點,香港本身已具備傳統文化及現代觀念,本土運動不會排斥所謂普價值,也不會排斥外來移民。香港的本土運動不是印度殖民地時期抗拒英國棉布等工業品的本土運動,那些攻擊本土運動是排外或排斥普價值的政團或評論人,是無理取鬧。其次,由於香港爆發本土運動的時期,已經完成工業化,故此香港本土並無重型工業或集團式工廠,也沒有大量體力勞動工人,故此香港的本土運動不會滋長南韓那種的政商合一的法西斯主義統治。那些誣香港本土運動是法西斯的人,其心態還活在六、七十年代工廠林立的時候吧?

 

殖民統治的基礎是文化優越性,基於第二點,中共文化低劣,注定無法在香港實施殖民統治,反而香港在自保之後,可以光照大陸。香港的文化復興,在初期是內聚的、回顧自身的,在後期是外擴的、兼容大陸腹地及海外僑社的。那些攻擊本土運動缺乏文化基礎的政團或評論人,只是要削弱香港人的文化自信,令港人臣服於境外政權——中共或美國。

 

至於第三點,由於香港商業繁榮,潮流消費文化盛行,好多人以為香港的華夏文化根底不深。然則新儒家選擇棲身於香港而東渡台灣,正是由於此地並無政治干預學術的情況,而英國殖民地政府也高舉王朝正典,推測文化保守主義,與中華民國的破舊立新不同,故此,新儒家南下香港,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法脈,從民初中國北京的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等人,轉移到香港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香港的儒學復興,有一點復古的原教旨主義,但由於華夏文化乃開放包容、日新又新的文化,以秉承天性而自身修養為本,這種原教旨主義與中東伊斯蘭社會的原教旨主義不同,不會排斥西方文明。

 

庶民生活方面,由於英國殖民政府刻意區隔大陸影響,此地發揚王朝中國的遺民文化,香港奉行王朝風俗,使用漢音粵語、正統中文和正體漢字,結合西方潮流,令香港的庶民文化大為興盛,只是在九七之後收到大陸資本及市場干預而黯淡失色。

 

至於第四點,才是香港的隱憂!香港的華夏文化來自真傳,新界村落的宗風來自南宋,新儒家來自王朝故都,根底雄厚,只要傳承發揚,即可竟其大功。然而香港的英國文化,由於英治政府是用工具式教育、社會工程及外來傳授的方法,在香港實踐英國文化,故此香港的西化根基不深,日後必須補回缺漏,深度西化。

 

總體而言,香港的英國典章制度遺留及華夏文化傳承,「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禮記·中庸》),「大則憲章典,小則申抒性靈」(《南史•文學傳序》),中國大陸無法望香港之項背。面對大陸,在數量上,香港處於弱勢,但在品質上,香港處於強勢。面對大陸的競爭,面對中港合作,香港必須採取區隔的策略,守護本土,將數量的影響降低,才可以發揮品質的強勢。

 

筆者雖然辛苦論證,得出中港區隔的道理,然而有政治歷練的人都知道,這是政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