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競選的成功之道 (8)

 

春雷

201111月11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火速發展,世界上愈來愈多人依賴透過互聯網來獲取所需的學問資訊。尤其是對於十多二十歲左右的年青人來說,無論是學習還是社交,上網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年青人的社交圈子往往都是比較狹窄,互聯網的出現正好是彌補了這種的缺陷。成年人上網的目的一般主要都是搜尋資料,在年青人來說,透過網絡卻可以聯絡到「天涯海角」互吐心聲的「知已」,從前單對單地上網玩ICQ,現在的科技已經可以容納起整群來自各地,擁有同一志趣的人透過互聯網的社交平台來一起談心。由於世界各地時區的不同,參與者更可以對鍾愛的話題不眠不休地一直傾談下去。



新聞也不時有報導年青人因長期連續上網而在家中不幸猝死的事件!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把這類深居簡出埋首在家裡上網的年青社群稱為「繭居族(Hikikomori)」。

由於「繭居族」還主要是青少年人,日常生活一般仍都受到父母的眷顧,因此有相當數量的「繭居族」可以連續幾個月都能足不出戶。我並非要在這裡評論「繭居族」而只是要透露出這種社會現象。






其實這種所謂「繭居族」是屬於互聯網時代社會,隨著網絡使用量急速增長而不斷膨脹的一類「弱勢社群(social vulnerable group)」,他們對社會所發生的事情瞭如指掌而且相當關心,在社交網絡裡往往相互交流著自己對某種社會現象的見解,這也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年紀較輕和投入社會時間較短的緣故,因而社會地位普遍較低而得不到很大的尊重。這種「弱勢社群」的身份,對他們來說很難有機會在現實環境中站出來直紓己見,這樣便唯有透過上網來進行聊天社交!

這種「弱勢社群」的「繭居族」極少積極參與現實世界的活動,在網上倒是另一碼子的事!透過傳統「實物」方式接觸的商品、廣告、展銷、服務甚至投票等,都可以說對「繭居族」幾乎是毫無效用,他們既極少去看電視亦不會漫無目的來上街。然而這類「消極」而擁有著相當龐大數量的族群,卻正在不斷地急速膨脹逐漸成為了一種强大的社會力量!

奧巴馬正是由於認識到這種「繭居族」的潛在社會力量,亦知道只能透過社交網絡的方法才可能接觸並獲取這些「隱蔽青年」的選票。當競選對手還在滿足於上一代的過時方式以爭取選票及捐獻的同時,奧巴馬已經透過了社交網絡的途徑,以電子方式來獲得並發動整個社會的「隱蔽青年」力量!

作者並透過一個商業實例顯彰出互聯網的利害之處。Dove肥皂曾經拍過一套只有1分14秒的YouTube宣傳短片,結果竟然有5.5百萬的瀏覽量!

2007年2月,奧巴馬果敢地聘用了一位只有24歲的年青人加入他的競選團隊,這位年青人叫做基斯‧曉士(Chris Hughes),曾經在哈佛唸書時跟同窗們(包括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一起搞了一個公開聯系的網站,這個網站不僅可以讓所有哈佛校內的學生們相互透過網站來聯絡,更很快地便跟全美所有大學的學生們都聯絡上,接著延伸到了所有中學,再接著便連但凡年齡超過13歲的人都能夠相互聯絡上,這個擁有超過一千萬活躍用戶的網絡,就是今天被稱為 ‘Facebook’ 的網絡了!

曉士辭去了‘Facebook’ 的高級職位,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奧巴馬的競選活動中去。‘My.BarackObama.com’ 這個奧巴馬的網站便是由曉士一手建立而成。

透過數以百萬計的瀏覽者,這個網站替奧巴馬在競選中獲得了巨額的收視率和廣泛的捐獻!正如有一位博客(blogger)所言:「你會愛上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24歲的小伙子造就了奧巴馬當上美國總統,而換言之,這個年青的小伙子竟也可以把這個世界來改變!」

奧巴馬的社交網絡很快便成為了奧巴馬在競選中傳播他訊息的巨型「電子擴音器」。例如有關奧巴馬最新競選形勢的電郵,能穿越各個互聯網而被很快及有效地分配到每個支持者的眼前。當然,透過這種電子渠道,籌集經費和要求支持投票便不知勝於傳統的非社交網絡多少倍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XcWXiHgTZQ&feature=player_embedd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t9JKIIs9Sw&feature=player_embedded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