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競選的成功之道 (15)

 

春雷

201111月28




本章節是整部著作的最後部份,亦是奧巴馬的核心價值理念部份,眾所周知那便是‘求變(be changed)’!

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Those who resist change resist reality and life itself” (誰抗拒改變便是抗拒現實及生命)。

任何政策和制度都必須要有相關的「氣候」基礎來配合,我們中國人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便正是這個「氣候」的意思。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地方、社會甚至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氣候」,而且「氣候」更是可以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然而這當然亦有其共通的地方。由其是現在處於互聯網的年代,一種訊息很快便可以由地球的一端被傳播到另一端,人文文化便是這樣地以高速在相互之間交替影響著。

雖然是如此,區域和種族之間的各種差異,我並不認同會被一下子及永久地因而同質化。互聯網可以做到克服地理上的障礙來加快訊息的交流,但對於統一民族文化意識的差異並不是一種很有效的工具。


故此,差異化不可能會被完全地沖得走,而且就算是在同一個社會內,差異化都仍然存在著。這個差異化就是「氣候」的根源,小布殊時代的末期,社會的主流「氣候」其實已經跟他的政策背道而馳,這也就是差異。奧巴馬能獲勝,可以說正因為他的「求變」理念符合當時「氣候」,這便是我們中國人常說「順天而行」的道理。

書中亦指出,奧巴馬這個「求變」的主題,其動力來源正因為他認識到社會求變的大勢,這也就是領袖人物之所以能成為領袖人物的眼光獨到之處。
這是一種有基礎的創新,當他的對手思維都跟强弩之末的小布殊處於差不多同一「格式」時(尤其是麥凱恩,他無論如何都揮不掉小布殊的「烙印」),而不幸的卻是這種「格式」已經過時(例如經濟對應措施和中亞地區的二場慢性戰爭),修修補補來維持的話,選民都認為那不過是在浪費國家資源,這樣,創新便有了「氣候」上的基礎。然而就是看得到這種基礎和趨勢,也需要有如奧巴馬般有勇氣敢於創新的領袖上陣!因為看得清和拿得準形勢是一回事,能夠拿出勇氣來又是另一回事。

我順帶借題發揮,有很多人常常說甚麼自由民主,然而卻止於只認識得到所謂自由民主的「貨架」上面的自由民主仿佛好像只有一種,殊不知自由民主的「貨架」上具有林林種種、各式各樣的自由民主(例如有英式、美式、德式、台式…)「商品」。自由民主也只不過是表達不同背景不同根基客體化的一種載具!正如我在上面提到的所謂差異化,每個地域、國家、民族、政府、社會、社團、社區、企業、部門甚至家庭都有程度上的自由民主差異(當然亦有其統一性,否則便根本不會存在)。正是這些差異的基礎令到自由民主的「貨架」上林羅滿目。

不同的基礎便成就出不一樣的自由和民主定義。明顯得很,奧巴馬跟小布殊的政策確實存在差異,這可以說成是奧巴馬式的自由民主理念與小布殊的那套基礎並不吻合。換言之,奧巴馬的當選,是反映出美國人民已經唾棄和厭倦了舊的那套自由民主而渴求新的自由民主「產品」,奧巴馬窺準了成熟的時機,給予了選民合時恰當的「產品」:‘Be the Change’(求變),於是他當選了!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