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入「摸貨」需注意事宜

 

 

 

 

梁理中
中原財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2009年6月5日

 

近期樓市持續暢旺,五月份錄得土地註冊數字近萬三宗,超過金融海嘯前(去年六月)之萬二宗高位。樓市轉旺,自然多了投資者及用家齊齊入市,部份物業之價格在短期內急升,不少買家於成交前隨即轉手售出圖利,故「摸貨」一詞,亦再次在物業市場出現。

一般而言,「摸貨」之最後接棒者多數為用家,事關他們相對投資者而言,一則不大瞭解市場;二則訊息及可花在揀樓之時間不夠多;三則市場上不少「摸貨」,都是較受歡迎之單位,用家對心儀物業之考慮會較長線,當投資者對個別「摸貨」決定要脫手時,用家仍會有興趣購入相關單位。

此外,用家通常會認為,只要自己有足夠還款能力,銀行多數會批出按揭貸款,故較容易有信心入市接貨。

「摸貨」較難估足價

無疑,樓市暢旺時,銀行一般傾向願意追估價,但多數只限於由業主直接售予用家而“上會”之個案。由於「摸貨」轉手次數愈多,所推上之價錢又會更高,銀行估到價之機會便變得低,故要銀行接受多次轉手「摸貨」之估價,機會變得相對低。

部份較保守之銀行,未必願意接受“摸上摸”物業之按揭貸款申請,皆因當中涉及之炒家越多,不能成交之風險自然越大,無謂“白做”按揭批核。

在樓市轉旺之初期,「摸貨」多數集中在細價物業,皆因容易吸引不同財力水平之投資者及用家入市爭購。但當樓價不斷上升時,不同價格及類別之物業,亦有機會變成「摸貨」。

用家及投資者有不同考慮

用家購入「摸貨」時,樓價之付出通常較貴(因單位剛被轉手賺取差價),故相關「摸貨」物業作長期自用時,其會所設備、居住及社區環境、交通、甚或校網等優勢,能否抵銷所付之“溢價”,乃是用家之關鍵考慮。

此外,購入之「摸貨」能否順利上會?銀行會否估到價?倘估價不足時,業主有沒有條件自掏腰包補差價?在在財務問題,用家於購入「摸貨」前,應先弄得一清二楚,免失預算,方為上策。

至於投資者,當考慮購入「摸貨」時,一方面應確保有水位,在成交前轉手圖利,另方面亦要有準備,預計萬一「摸貨」無人接下去,自己能否完成交易,又或透過銀行之按揭貸款將「摸貨」成交。

倘不幸真的要被迫將「摸貨」“撻訂”時,投資者亦要望望自己之錢包,清楚有否足夠財力儲備,賠上相關之投資損失呢! 

作者電郵 : info@centafin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