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與知識

 

王耀宗

嶺南大學

社會科學院

正教授

 

20134 20

 

 

現在的敎育界常常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意,引入各種通識科目的其中一個重大原因,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意。但是,筆者卻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或功能,並非培養有創意的學生,大學要培養的是能獨立思考,兼且有社會責任感,並擁有豐富知識的大學生,創意僅是其次。況且一般人對創意實有頗大誤會,認為所謂創意是漫無牽掛,眾無我有,亂加發揮。

 

當然,知識與創意並非是對立的概念,但是,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上才有關係。事實上,筆者認為建基於知識的創意,才是真正的創意,否則只是胡思亂想而已。

 

所謂知識,是對社會現象及自然現象的有系統的經驗陳述。前者為社會科學;後者為自然科學。不過,科學哲學界又有形式知識,例如數學及邏輯,涉經驗事物,一般人可以不理。既然是經驗事物,必須是可學習的,而記憶是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位擁有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豐富的學生,表示了他可記憶着這些知識。

 

近年來,大中小學教育卻眨謫記憶知識,崇尚所謂創新或創意。很多人認為所謂創意是漫無牽掛,眾無我有,亂加發揮;以前的人沒有想到的或做過的,我想到或者做到的就是創意或創新。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十分膚淺。

 

大學的建立及存在,在於發現、建立知識及傳播知識。大學的所有學系,都是傳播知識的,例如醫學、科學、工程、法律及社會科學等。在人文科學中,大概藝術科較有想像力的空間,而依賴記憶力較少。當然,在科學、醫學及工程學等,不是說不能談創意,而是說創意是建基於知識傳統。

 

大學積累知識,形成傳統,後人學習必須記誦之,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科學界認為是天才的科學理論,但是其建立是建基於牛頓的物理學,而學習牛頓的物理學是知識;創意是有知識的創新,而創新也是相對於過去的知識傳統,世間並沒有無中生有的創意或創新。

 

在社會科學界及科學的哲學界別大家孔恩(Thomas Kuhn)所締造的「範典」(Paradigm)學說,影響極為深遠,被認為極有創意的科學的哲學學說,但是這個「範典」亦是批判六七十年代的邏輯實證論的「線性的科學發展觀」而來的。

 

換言之,孔恩是研究各派科學的哲學之不足,才發展自己的學說。研究各派之不足,即是知識。十六世紀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千古名畫《蒙羅麗沙》之所以不朽,是因為打破中世紀千百年以來的耶穌及聖母為中心《聖經》題材畫法停滯平面的技巧,取而代之的是畫面內有山谷及河流的立體感,中心人物卻一個千嬌百美的女性;從聖經題材而變成人世間的俗女性,實是人性的偉大回歸,也是人文主義的象徵。

 

電影史上,成龍的「諧趣功夫」片,到李連杰拳拳到肉的「肉功夫」外,再到周星馳的「科幻功夫」片,俱大有創意,為香港電影大放異彩;但是他們的創新都是基於對以往電影的開擴,換言之,沒有以往的電影缺失,也就沒有他們的創新,他們的創意也是基於對以前電影的知識。這些創新電影導演及編劇,並非無的放矢的。

 

就算大學中的藝術學系,固然較有想像的空間,但他們的創新也是要對照以前的發展。小說技巧意識流的出現,是相對於以前時間之順序的傳統,畫壇上的超現實主義或達主義是相對傳統的寫實主義等等。

 

取近報載有一個美國的十八歲天才少年,發明「迷你核反應堆」,可以解決人類的用電問題。這位少年從小就學習核物理知識,沒有這些知識基礎,他的創新是不可能的。

 

以上的例子,試圖說明世上並沒有無中生有的創意,創意的前提及基礎是知識,而知識是要長時期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取得的。現代大學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大學中學化」,「中學化」一個徵象就是課程之淡化,通識科目的大量增加,令到專業學系內本身的科目減少,從而令學生失去對本身科目的深化認識,讀完大學,僅得中學程度的知識而已。

 

在電腦及互聯網的發展下,現在學生已經習慣於「影像思考」,而不習慣於「概念思考」。「影像思考」是片段的、短暫的、互不關聯的、非邏輯性的、感性的、即興的及非倫理性;而「概念思考」是整體性的、嚴謹的、推理性的及持續性的。

 

毫無疑問,「概念思考」是獨立思考之基礎。我恐怕零零碎碎的通識教育,會令到年青一代知識基礎更加薄弱,從而更削弱創新的可能性,大學教育的目的雖然高尚,但是學科的建構並未趨向正確的方向,淺化的教育實踐的結果,是令學生變成思想的跛子,更遑論思想的創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