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核爆標誌中國朝核政策失敗

 

資料提供者:Sidddney Chen

2013223

 

2013/02/13 09:21:01

趙楚

123日,聯合國安理會因朝鮮違背決議進行火箭發射通過了關於朝鮮的第三決議(《第2087號決議》),中國對此決議投了贊成票,該決議責成朝鮮不得再採取導彈技術進行發射活動,並宣佈對於朝鮮進一步違背決議的活動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不到20天,朝鮮進行了已經公開宣佈的第三次核試爆,此舉使得朝核問題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上限,也給檢驗20年來中國的朝鮮和半島政策提供了立即的機會。

 

中國在2003發起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主導和參與重大地區及全球熱點問題的解決,也可以說是作為大國崛起的第一個亮相。無論從歷史和文化聯繫、地緣戰略,還是從現實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利害而言,朝核問題都是中國外交必須關注的事務,可以說,當時中國領導人對朝核問題採取重大外交主動,不失為一招及時和巧妙的好棋。然而,十年來實踐的結果卻是大敗虧輸,丟盡臉面,一無所獲,何以至此?除了美日俄等外部因素之外,中國自身戰略思維和政策的失誤,以及中國內部的意識形態與領導錯誤,乃是導致政策總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政策失敗首要的內因是20餘年來甚囂塵上、自欺欺人的意識形態思維。在中國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並對歐美世界開放30年後,當局出於對內鞏固政權的需求,逐步在國內樹立和推廣紅色中國的虛假觀念,在這一觀念下,紅色朝鮮成了想中的同志和兄弟。這種虛假的自我意識和定位不僅閹割了正當的國家安全和利益,而且完全無視二戰以後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史:無論當初的蘇聯與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伐克關係,還是後來的中越關係、中朝關係及中蘇關係,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從來不能彌合和取消國家利益的分別和衝突。事實上,相比戰後歐美日體系內基於市場的國家關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更難以協調,雖然打著貌似相同的旗號,但在具體的國家和民族利益上的鬥爭卻從未消緩,兵戎相見是常見的事情。

 

扭曲和虛假的意識形態外交指導又與不合時宜和一廂情願的冷戰式地緣戰略思維結合,並由此得到論證和增強,具體言之,即認為朝鮮是中國的所謂戰略緩衝國。這種思維的潛臺詞是中美日的體系性、結構性全面軍事對抗,而朝鮮是中國掣肘美日的棋子。這種思維扭曲了中國與美日關係的現實,有意掩蓋了中國作為大國的基本利益思維:在加入全球貿易體系30多年後,中美日關係儘管有局部的利益摩擦和安全猜忌,但從來都不是美蘇關係的翻版,也不可能回到零和博弈的狀態下,而且,在新軍事革命形態的戰爭環境下,朝鮮根本不具備任何有意義的戰略緩衝作用。未來可能的對華軍事威脅毋須先攻佔地勢艱難、幅員狹小的半島北部作為兵力和活力基地。

 

回溯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江澤民時代的中國奉行大國外交,這種外交戰略與美國的戰略協調乃是基本內容,為何在這種背景下會使中國的朝核政策走上自我損害的意識形態文革路線?從外部而言,這與911前布希政府的對華惡意有關,在應對顏色革命恐慌和美國對華冷和平陰影下中國當局尋求對應籌碼;而從內部來說,則是中國堅持拒絕政治體制改革導致的執政黨權力合法性危機有關,在這種內部背景之下,職業外交的思維和全球戰略的考量讓位於意識形態的對抗措施,質言之,黨的外聯部門出於自身利益排斥了職業外交官的專業思維以及對朝決策地位。這是中國在朝核乃至半島問題上喪失好局的根本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次核爆對於中國也許是壞事中的好事,黨外交與職業外交的雙軌外交局面也許會為之一變,因為,殘酷的現實表明,在21世紀奉行意識形態掛帥的紅色外交必定會損人不利己,而執政黨也不可能在國家利益之外另覓自身利益的基礎。

 

2009年,朝鮮在幾乎完全背著中國的情況下進行第二次試爆,直到近年來的火箭發射活動,這些都對中國發起的以六方會談為主要平的解決半島問題框架提出了直接挑戰,而中國以虛假的意識形態戰略和陳舊的地緣戰略思維,完全不能應對,同時,由於逐步承擔了朝鮮第一大援助國的角色,中國反而在國際社會支付道義和形象代價的同時,步步為朝鮮牽著鼻子走。實際上,2009年的核爆已經宣佈六方會談死亡,但中國出於保全面子和掩飾失策的需要,更是為了拒絕內部的政策責任檢討,依然一廂情願地坐視半島核局勢失控,直到此次最後失敗。

 

環顧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面臨如此複雜的周邊核態勢。檢討朝鮮的國際行為模式以及對華關係歷史,朝鮮當局奉行的主體思想本身就是建立在反華的反事大主義路線前提之下的,朝鮮為獲得世襲政權與國家政治互為表裡的生存利益,對中國除了利用不會有真誠的關係基礎。在全球大國中,坐視自己如此鄰近的小國走上核武裝之路是不可思議的。而在遠程精確打擊作戰樣態下的今天,作為全球軍力發展最迅猛的大國,中國把未來安全建立在與縱深淺近而負擔沉重的鄰居小國的合作之上也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中國已是深深捲入全球事務的大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無論其內部社會與政治情勢如何演變,中國已不可能在21世紀的世界另立門戶,建立與主流國際社會相對甚至隔離的國際體系。因此,此次朝鮮核爆對中國朝野在更加現實主義的前提下認識朝核乃至半島和亞太問題,確定中國在半島與朝鮮問題上的國家利益,也許是一個最好的契機,也為重新在新的國際政策理念下規劃有關政策提供了一個不能再延誤的機會。(本文作者趙楚系政治和戰略問題自由評論人,原《國際展望》雜誌執行副主編,長期從事國際戰略、全球軍事和中國社會問題獨立研究,現居上海。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