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一個惡魔

資料提供者:Sidddney Chen

20131122

 

 

李登輝今天凌晨在其家中因心髒病復發搶救無效死亡

“台獨教父”李登輝這條老狗總算去十八層地獄了!

台北快訊:原國民黨、台聯黨主席,有“台獨教父”之稱的李登輝,與今天凌晨在其家中因心髒病復發搶救無效死亡。
 李登輝(1923 年1 月15 日— ),台灣地區前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生於台灣台北縣三芝鄉,祖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奧杳樓下村。1946 年9 月,經中共台灣支部組織部長張志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 年二二八事件後,脫離中共。1952年至1969 年,兩度留學美國,並執教於台灣大學。1972 年為蔣經國延攬入閣,任“ 政務委員” ,至此投身政界,為國民黨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曾推動台灣農業向現代化轉型。1988 年出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國國民黨主席。

    1941 年畢業於淡水中學,考入台北高等學校文科(即台灣師範大學前身)。
    1943 年東渡日本,入京都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系。
    1946 年返台,轉入台灣大學農學院農經系,參加“ 新民主義讀書會” ,1949 年與曾文惠結婚,並畢業留校任教。
    1946 年9 月經中共台灣支部組織部長張志忠介紹入黨,1947 年二二八事件後,懾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鎮壓而脫黨。
   1952 年考取公費,首次赴美,入依阿華大學,主攻農業經濟與物價的關係。翌年回台,任“ 台灣農林廳” 經濟分析股長,並執教於台大。
   1957 年調任台灣合作金庫研究員,嗣任“ 農復會” 技正,併升任台大教授,兼中興大學農經研究所教授。 
   1965 年,考取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與康奈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再度赴美,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引起蔣經國重視。
   1969 年學成歸台,續任台大教授,兼“ 農復會” 農業經濟組組長、顧問。1972 年為蔣經國延攬入閣,任“ 政務委員” ,至此投身政界,為國民黨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參與製訂《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農業發展條例》等,推動台灣農業向現代化轉型。
   1978 年調任台北市長,標榜" 物質與精神並重、郊區與市區均衡發展" 為市政建設原則,創辦" 台北音樂節" ,推行都市更新計劃,建立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台北市資料處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績。
   1981 年12 月出任“ 台灣省主席” 。1984 年被蔣經國提升為“ 副總統” ,並進入中常會,刻意培植其為接班人。
    1986 年任“ 十二人革新小組” 成員,後接替嚴家淦任總召集人,研擬政治革新方案。
    1988 年1 月13 日,蔣經國逝世,當天繼任“ 總統” ,旋即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總“ ​​十三大” 上正式當選主席。
   1990 年5 月任第八任“ 總統” ,嗣兼任“ 國家統一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會長。[1] 
   2000 年3 月24 日,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職務。[2] 
   2000 年5 月20 日,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編輯主要著作著有《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灣農業成長的過程與型態》、《農產品價格政策與水準》、《農業發展的初期條件與政策》等。[1]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以“ 大腕台獨分子” 為友為“ 師”

   李登輝與彭明敏是“ 莫逆之交” 。李登輝和“ 台獨教父” 彭明敏談論他倆“ 友誼” 的事,在李登輝上台前後的幾年裡,是台灣媒體報導的熱門話題,而且“ 彭明敏在說到李' 總統' 時,總掩不住心情的喜悅” 。從他倆的口中人們了解到:台灣在日據期間,彭明敏讀東京帝大,1945 年7 月在前往長崎的路上,被盟軍飛機炸斷左手臂,李登輝則讀京都帝大。戰後回到台灣為台大同學,在學生宿舍,二人於焉認識,因為彭明敏只剩右臂,在宿舍大澡堂洗澡時深感不便,常有共浴的同學幫他端水或擦背,李登輝也常助彭一臂之力。兩人在宿舍裡,“ 總徹夜長談聊個沒完沒了,久而久之結成莫逆” 。後來彭明敏望重士林,享譽國際,身份地位遠遠超過李登輝,但彭還是對老友以禮相待平起平坐,使李登輝深感友誼的可貴。此後兩人“ 友誼之樹,常綠不衰” ,在彭明敏1964 年因炮製“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而被抓的前一天晚上,還和李登輝在一起吃過飯。
  
    彭明敏外逃後,雖然李登輝成了通緝彭明敏的“ 黨和政府” 負責人,但倆人仍然“ 心魂相繫” ,正如台灣媒體指出的那樣:“ 李登輝彭明敏貌離神合” 。例如,1987 年李登輝接見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長、彭明敏信徒楊黃美幸的丈夫楊次雄時,楊向李耳語說:“彭先生向您問好” 。剛上任不久的李登輝卻毫不避諱地說:“ 現在不必這樣神秘兮兮了,請你轉告彭先生,請他好好研究,如何來對付那一邊(指中國大陸)。”     1988 
  
年1 月李登輝“ 榮登大寶” ,彭明敏立即吹捧李是一個“ 尊重民主” 、“ 很正派、很有理想的人” ,並“ 祝他好運” ,“ 希望他能排除萬難…… 讓台灣和平地完成體制的轉變。” 還不無吹噓地說:“ 在台大時,我們常接觸,彼此很談得來,我常去他家,他也常到我家裡聊天,彼此是蠻要好的朋友。” 以後彭明敏就總不時地稱讚李登輝“ 學識淵博,具有道德人格” 、“ 是台灣和平實現民主政治最佳掌舵人。” 而且二人私下還間或有書信往來,彭明敏曾就台灣問題“ 寫過幾點意見託人帶給李登輝” 。在1990 年春台灣圍繞“ 總統” 選舉展開激烈政爭時,彭明敏以“ 亞太民主協會” 主席之身,毫無顧忌地公開支持李登輝,說什麼我“ 大膽在特殊的處境中為李登輝背書,是因為台灣沒有更適當的人選當' 總統' 。” 
  
    和劉慶瑞“ 相濡以沫” 。民進黨人辦的《民進》周刊,1989 年2 月刊載一篇文章說:“ 認識李登輝的朋友都知道,早期的李登輝具有相當清楚的台灣人意識,尤其在尚未與國民黨的政治圈接觸之前,李登輝常在三五好友相聚對酒時,出現極為激昂的台灣人意識。”那時,李登輝和劉慶瑞、郭婉容夫婦“ 相濡以沫” 。台灣大學的學生戲稱他們的這三位老師是' 鐵三角' 。” 
   
    文章指出“ 劉慶瑞不但是個知名的' 憲法' 學者,也是一位很早就領悟到台灣國際地位問題的台灣人…… 早期台大法學院有一個很普遍的傳言說,當時彭明敏和他的學生所發布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其實還不是最震撼的作品,在同一個時間裡,據說劉慶瑞已經完成了一部' 台灣新憲法' ,倘若發表,將是獨步全球的台獨經典之作。” 《民進》認為劉慶瑞是“ 台獨” 分子的判斷,為“ 宣言” 炮製者之一的謝聰敏所證實。劉是謝大學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謝在1992 年回憶說,“ 經過和彭明敏、劉慶瑞、殷海光幾位老師的討論,我已經認識到:如果國民黨不變,這樣下去,台灣是一個悲劇。” 於是就投入了“ 台獨” 的行列,“ 才有了後來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和蔡武雄是“ 好朋友” 。蔡武雄在美國創辦的“ 台灣國際關係中心” ,是“ 海外五大台灣人社團” 即五大“ 台獨” 組織之一。他和王秋山等是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時的同學、“ 好朋友” 。在1988 年底或者1989 年初,他們返台探親時,李登輝在日理萬機之中,撥出長達4 個小時的時間,和這些“ 台獨” 老同學 ​​敘舊、聊天,而且讓他們大門進大門出,絲毫不在意黨內的反對意見和台灣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感。
   
    聘翁修恭做“ 家庭牧師” 。李登輝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的信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奉行“ 入世神學” 、“ 出頭天神學” 和“ 自決神學” 。在島內“ 台獨” 活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在20 世紀70 年代發表的《人權宣言》等三個東西,被認為是島內“ 台獨聲音發皇的根基” 。《人權宣言》宣稱:“ 面臨中共企圖併吞台灣之際,基於我們的信仰及聯合國人權宣言,我們堅決主張:' 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1700 萬住民決定'” 。它還提出“ 為達成台灣人民獨立及自由的意願,我們促請政府於此國際情勢危機之際,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而這個“ 宣言” 就是在翁修恭當“ 長老教會” 總會代理議長期間,炮製出來的。因此,他被人稱為“ 島內公開倡言台獨主張的前鋒人物” 。
  
    就是這個“ 台獨前鋒人物” 翁修恭,卻在1988 年底,就是說在蔣經國逝世的當年,卻被李登輝聘請為“ 家庭牧師” 。
   
    陳水扁和李登輝
   
    與黃彰輝是“ 教友和舊識” 。黃彰輝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議長,是該教會“ 本土化神學” 、“ 出頭天神學” 和“ 自決神學” 的倡導者與奠基人。由於“ 和彭明敏時有聯繫” ,在彭因“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被捕之後,離開台灣。上個世紀70 年代,他在美國先後發起組織“ 海外台灣基督徒自決運動” 和“ 台灣人自決運動” ,成為海外“ 台獨” 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黃彰輝於1987 年7 月回到台灣,獲得“ 李登輝' 副總統' 的茶會邀請” ,見面時,當李登輝邀請黃彰輝上座時,黃彰輝一語雙關地說道:“ 時陣(候)一到,該你坐的位子,不要遲疑,儘管就座吧!” 倆人還就“ 變更台灣政治體制” ,“ 進行了一次充滿智慧與愛心的對話” 之後,黃對李“ 頗有好感” ,當即對李期許道:“ 有你在位,我們就放心。”\     1988 
   
年1 月13 日20 點08 分,“ 時陣到了” ,李登輝在“' 總統' 的位子”“ 就座” ,黃彰輝欣喜若狂,表示“ 李登輝是一個台灣人、一個基督徒,我對他的評價很高、期待也很大。” 並呼籲海外台灣人:“ 我們應該給李登輝一個機會,讓他完成理想,因為李登輝知道掌握變更政治體制的重要性。” 
   
    這就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就李登輝的交友、擇“ 師” ,十幾年前台灣媒體指出:“ 這是李登輝內心深處對於台灣獨立運動一個悠遠而深沉的表態,表示他從未忘記年輕時代的理想和朋友。” 這話點中了要害。現在已經非常清楚了,李登輝“ 年輕時代的理想”,就是當《聖經》中的“ 摩西” ,妄圖帶領台灣演出一場“ 出埃及記” 。
  
    靠“ 反台獨” 當了蔣經國接班人
    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問,這樣一個李登輝,怎麼讓堅決反對“ 台獨” 的蔣經國選中當了接班人?殊不知李登輝就是靠“ 反台獨” 被蔣經國看中的。這是“ 追隨經國先生左右16 年” 的“ 前' 總統府' 副秘書長” 張祖詒,在一篇題為《經國先生提名李登輝為“ 副總統” 之我見》的文章中披露的。
   
    這位“ 追隨者” 說,蔣經國之所以選擇李登輝,一是他的“ 政績” ;二是他“ 生活起居甚為簡樸” 。但起了“ 極大的關鍵作用” 的,是李登輝的“ 反台獨” 。為了不落“ 曲解” 之嫌,特將文章有關部分原文照錄:張文寫道:“ 上述幾件事情,固然都為當時的省府李主席取得較有利的地位,不過,真正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優勢,則在於李的另一表現。因為經國先生在考量搭檔夥伴條件時,除了前面說的各項要求之外,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基準――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就是可能被遴選為' 中華民國副總統' 的候選人,必須具有堅定的國家民族意識,這是要件中的要件。” 
   
    按照這樣的條件,李登輝怎麼被蔣經國選定的呢?文章緊接著說:“ 而就在民國73 年10 月間,台灣省李主席向第7 屆省議會提出施政報告,並接受省議員對省政的總質詢,於經過連續若干次會期答复質詢之後,輪到黨外議員(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的聯合質詢,貿然提出' 台灣獨立' 問題,要求省主席表示態度。如果想要避重就輕,省主席盡可以超越省政範圍為藉口不予答复。但李主席卻面對問題,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兩句話明朗回答:' 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 ,鮮明顯示了他正確而堅強的國家意識。次日經國先生於閱讀此項剪報之後,頻頻點頭稱是,連說' 很好、很好' 。這一經過,距離73 年2 月中旬中國國民黨12 屆2中全會,通過蔣主席提名李登輝同志為' 副總統' 候選人,不到二個月。毫無疑問,(蔣經國這樣做)那段省議會的答詢詞,有了極大的關鍵作用。”
 

很顯然,李登輝這個“ 台獨” 分子,在蔣經國面前耍了兩面派。1994 年他和司馬遼太郎傾心交談時,在“ 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 一節中,坦承蔣經國之所以選他當了接班人,是因為他對蔣經國使用了“ 政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