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騎牛手記
話說孔子之:君子新解
陳增濤
2016年8月2日

孔子一生人想當官治理國家,但事與願違,一直到了五十歲才有機會在魯國謀得一官半職,根據儒家經典記載,三年後就被迫離去,開始了十三年周遊列國企圖遊說諸侯以實現他回復西周政治制度用禮樂治國的理想。

 

在春秋戰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孔子從年齡來說已經是老頭子一個,他的學生更容易被諸侯看上。但孔子富有殷商民族堅持與恒心的天性,正如他自己說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但在孔子生存的紛亂世界,西周封建和宗法制度已歷經五百年,已經把貴族階層完全分化,許多原來的貴族已經淪落為大量的“士”,家道中落。而諸侯大宗又受到小宗的卿大夫所劫持。當時的魯國就是這情況,由“三桓”三大家族執政,君主的大權旁落。孔子當上一個司徒或大司冦的官職,其實有名無實。如果從孔子恢復西周周公的政治制度來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大倒退,乏善可陳。他說的“述而不作”,他要敍述的是當時在貴族階層流行的六藝,他的執政理念就是回到所謂西周的全盛時期的文王武王和周公的時代,只不過是個烏托邦。

 

在可能是戰國初期由他學生或更晚的儒家所收集而成書的【論語】裡,談論的中心已經很少涉及執政理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正名。其實,要重新返回到西周初期,時代變了,社會的結構變了,又怎可能呢?【論語】本身是本亂雜無章的大雜燴,記載了孔子三十歲以後四十多個年頭?他和學生間的生活點滴。雖然分二十章,但並非每章有一個主題。可能是由許多人加加減減其中內容的結果,也沒有一個主編比較有系統的整理。也有可能既然孔子被學生推上了神台變成了聖人,以中華民族敬師重道的傳統,也就沒有人冒大不韙的危險以免被人圍攻了。

 

【論語】亂雜無章,二十章也不到一萬二千字,所以可以很快看完。如果胡塗了,看多幾次也就梳理出一個頭緒出來。孔子三十歲開始的二十年間是個教書匠和治喪相礼的傳統儒者。“有教無類”也不是他的專利。據說魯國就有一個少正卯大夫,也開壇教學,可能教學更加風趣,許多學生都從孔子門下跑到少正卯那裡聽課。孔子既然是“述而不作”,估計指的是他傳授六藝,也就是說詩、書、禮和樂,至於易和春秋可能是晚期的事。當時就是在周公的魯國,國君和卿大夫家族之間也根本無禮可講,朝庭大權一直把握在“三恒”家族,其他諸侯國也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禮崩樂壞是普遍現象。【禮記.曲禮】說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指的禮是貴族間的社交規範,與平民無關。即所謂的“君子”和“小人”。在【論語】中, “君子”逐漸開始含著道德的意味。孔子在【論語.顏淵】說的“愛人”和在【論語.雍也】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成為了追求對象。 其實孔子講“仁”實在太不可捉摸了,人人可以有他主觀的理解,而孔子自己可能覺得最明確的,應該是在【論語.顏淵】講的“克己復禮為仁”。但周禮在貴族的君子間一早就沒有人遵守了。在【論語】中,“君子”的概念從貴族走向有仁德的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如果說從政治角度來看待,孔子是反動老頑固,但在不知不覺間,孔子卻為世俗的“小人儒”加入了道徳的色彩,蛻變成“君子儒”。

 

而正是儒家的這一點點的道德色彩,塑造了中國自漢武以來的中國歷史。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