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貨幣論者的經濟觀(2)
侯運輝
2014年11月24日

(原文發表於197766日的《經濟觀察》)

佛利民這個非常簡單以達致經濟穩定的政策,是根源於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數量學說MV=PQ及根據這個學說的指導,搜集美國貨幣的歷史性資料,對這個簡單卻又引起爭論不休的學說進行了驗證(EMPIRICAL EVIDENCE)的結果。貨幣數量學說,是非常古老的經濟理論。一七五二年大衛休姆(DEVID HUME)在《貨幣》(ON MONEY)一文中,已有這個學說的介紹,用來解釋匯率的決定。比《原富》的印行還早了廿四年。當然,歷代的經濟學者都將這理論修訂。修訂的原因,主要是對貨幣的功能意見有所不同,因而引致對貨幣是什麼的界定有不同的意見;故此有不同形態的貨幣數量學說的出現(今後討論貨幣時將會提及)。

一九五六年佛利民發表那篇著名的《貨幣數量學說——再演繹》,將原始的理論改動,變為貨幣需求函數,並加上利率、財富等幾個因素,使貨幣數量學說內容更豐富,考慮得更周全。最後演繹的方程式,與原始的理論,在形式上很酷似。佛利民在純理論的構想上是加添了些經濟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實際驗證時,佛利民及舒華滋所利用的,卻是最原始的貨幣數量學說的形式。他們的研究,是以價格(P),與每一單位實際產出量除以貨幣總量(M/Q),二者自一八七至一九六年以來長期的走勢來研究,發現物價(P)與M/Q關係非常密切。即貨幣(M)若超出實質經濟成長Q的增加時,價格便相應上升了。假若MQ能以同一步伐增長,即M/Q不變,則價格便不會有變動,通脹也不會發生(參閱他倆的美國貨幣史,或MONEY : QUANTITY THEORY,刊於《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四四三頁,佛利民執筆)。

顯然的,佛利民及舒華滋驗證用的貨幣數量學說,是較為原始的,也沒有顧及INCOME VELOCITYV)這個重要變數。顯然的,貨幣(M),價格(P),實質產出量(Q)(或小草Y)及V的界定,對認識貨幣論者的學說及兩派爭論的要點,關係重大。

 

貨幣論者的經濟觀

貨幣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困擾經濟學家的難題。CURRENCY SCHOOLBANKING SCHOOL,爭論了很久,迄今還沒有一致的定論。也並不是M2M1為現代,M3又較M2為進步,其間之取捨,絕對沒有客觀上一致公認的優劣之分,主要看論者認為貨幣的功能是什麼。偏向貨幣是交易媒介的,多接受M1(銀行系統外的貨幣數量加上活期存款)為貨幣。假若論者傾向貨幣的儲存財富功能的,則會認為M2是貨幣。(關於貨幣數量學說詳細的分類,論參閱社會科學百科全書)。此故,美國聯邦儲備局公布有關貨幣增長的目標,皆分別列出M1M2,就是這個道理。佛利民是用M2M1儲蓄帳及定存),原因是他認為貨幣數量學說是一個貨幣需求的函數;在驗證上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九三年以前的美國貨幣資料,並不可能對活期及定期存款分開,故便只得採用M2了。於至M3M4以至MX等,不乏有人提出來,議論紛紜,卻莫衷一是,定論還是沒有的。

 

貨幣流通速度的爭論

另一項引起極大爭論,卻非常重要的是流通速度(VELOCITY)也是貨幣論者與凱恩斯派爭論的一個焦點。凱恩斯認為V是常轉變的,故此,通貨量增加快於實質經濟增長的速度,透過V的轉變,物價便有可能不會持續上升了。他們認為乘數(MULTIPLER)遠較V為穩定,故此,增加政府支出,國民所得便可以以倍數遞增。

貨幣學者的驗證,卻有另一看法,佛利氏與麥西民(DAIVD MEISELMAN)於一九六四年發表了有關V及乘數的研究,證明V遠較乘數為穩定,進一步肯定了貨幣數量學說的正確性,明確地指出通脹與貨幣增長快於實質經濟增長間的關係。

還有一點是時間差距,現時的貨幣增加,不是即時可以在市場上引起物價及國民收入的轉變的(貨幣增減,對長期真正的生產量沒有影響),這期間有一段時間上的差距,這差距的大小,要視消費者的期望,金融結構等不同而互異。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