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香港式通貨膨脹的根源(2)
侯運輝
2014年12月22日

(原文發表於19789月的《信報月刊》)

 

通脹助長政府權力擴張及增加稅收

 

通脹受政府歡迎的原因,除了助長政府擴張權力之外,還是增加稅收的一種辦法——一種並不需要立法局討論的辦法。現行香港的入息稅法例,是採所謂累進稅制。假若物價水平根據消費物價指數上升10%,薪金也同時獲得10%增幅的調整。納稅人好像沒有什麼損失,但由於稅率是累進的,必將更多人推入更高稅率的範圍內,也將原來不需納稅的人掃入稅網之內。翻翻資料,這個推論可以立即獲得證實——1974/75年度,薪俸稅收入是四億一千三百萬,在1977/78年度是七億四千七百萬。年平均增長率是22%,但同期間,平均每人真實所得的年增長率是9%。市民納稅的增速比起真實所得增加多144%。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將更多人納人稅網及推至更高稅率的範圍內。

 

港幣發行量與信貸膨脹

 

通貨膨脹的後果,是反映在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上。故此,掩耳盜鈴式的反通脹計劃反覆出現,以為強制性或勸誘性的控制物價上升,可以控制通脹,但不正本清源:比如控制貨幣供應量、減低政府開支等,通脹如何治得了!物價控制愈成功,造成的禍害愈大,因為供應與需求在物價凍結情況下,不能產生分配資源的作用,必導致以其他方法分配物品的結果——走後門、靠親戚、排隊、黑錢等等的問題。結果是經濟活動的解體,自由經濟體系崩潰,進而成為中央指導經濟。

 

通脹發生的原因,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供應太多的結果。貨幣的數量,不單包括放在我們口袋裡的銀紙,還包括我們寫一張支票便可以完成交易的往來存款,以及儲蓄及定期存款。現在通行的貨幣定義,有所謂M1、代表銀行系統以外的貨幣發行量加上往來存款,M2M1加上儲蓄及定期存款。故此,香港貨幣數量的增加,可以反映在銀行系統以外紙幣及輔幣數量,加上往來存款、儲蓄、定期、存款證等存款的增加。

 

為便於分折起見,可以將增加港幣數量的原因,歸納為下列二點——1對外平衡賬效果。2銀行信貸膨脹效果。

 

港幣的發行,是採用所謂100%儲備。假若印行紙幣銀行欲多印一張十元鈔票,則該銀行必要存儲價值十元的外幣(美元、英鎊及日元等)於外匯基金(Exchange Fund)中,換取港幣十元價值的「債項證」。擁有這張價值十元的債項證,才可以印十元的香港紙幣。故此,很明顯地,港幣的印行量與香港能賺取多少外有直接的關係。假若香港的出口總量加上遊客的消費、各種無形的收益及資金流入,是大於進口總量,無形支出及資金的流出,必然引致香港的外匯供應多於需求。在197411月以前,港幣須與美元掛,維持一個固定匯率的平價。外匯增多,供應大於需求時,對港元造成上升的壓力。為平抑港元的匯價,賺取回來的外匯,便須轉變為「債項證」,發行更多的港元,以平抑匯價。這過程叫貨幣化(Monetization)。但在197411月以後,港元自由浮動,並無義務維持美元、港幣的匯率。外匯供給多於需求的結果,並不如以往一定需要增加港元的印行量,而可以採另一途徑——讓港元升值。在浮動匯率下,便需要一個決策機構去決定是否印行較多的港幣,以平抑匯價,或乾脆讓港幣升值。兼且,由於匯率浮動,在何時以什麼價來計算應發行多少港幣亦頗為重要。香港並沒有一個既定的準則於何時增減港幣的發行量。

 

雖然這樣,但香港今年以來所體驗的通賬,卻與通外貿易平衡賬沒有多大的關係。由於政府建設地下鐵路及其所造成的連鎖效應,輸入的增幅已大於輸出;加上利率長期在銀行特爾把持下,並于反映資金真實的供求情況。故此,港元數量的增加,主要是信貸膨脹的結果(Credit Expansion Effect)。而這又與香港的銀行法例及外匯銀行公會——銀行卡特爾有極密切的關係。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