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從壓抑通貨膨脹的角度看1979/80年度的財政預算案(1)
侯運輝
2015年1月14日

(原文發表於19794月的《信報月刊》)

 

與梁海國合著

 

在主要的西方工業國,當前的頭號經濟敵人是通貨膨脹。以西方工業國為輸出對象的香港,也正面臨高通脹率的威脅。228日財政司在立法局提出的預算案,主題正是環繞在通脹下港府的主要對策。

 

通貨膨脹從古到今都是一個貨幣現象——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幅度快於生產力的增加。自19741125日港元採用浮動匯率後,已排除了進口通脹(Imported Inflation)這碼子事。現在正在信報連載的《黃金的歷史》中所引的通貨膨脹定義,是十分恰當的:「過度創造通貨及信貸,與可獲得的貨物及服務不相稱」。以M2來衡量,本港的貨幣供應在1978年增26%,而可獲得的貨物及服務(GDP)增長只有10%,高通脹必隨之而生。要解決通脹問題,必從貨幣供應入手。要理解香港的通脹問題,也必要搞清楚香港的貨幣發行制度。在本年的預算案裏,財政司已很清楚地指出現時香港的貨幣發行的內在缺點及由此而引致的信貸過度膨脹,貨幣供應量急升,引致高通脹率,高利率的局面。

 

正視貨幣供應之影響

 

刺激貨幣供應增加的原因在1972年中以前,貨幣發行銀行若要印行新的流通貨幣,必定需要以外(主要是英鎊資產)結存於外基金裏,以獲取債項證(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發行貨幣的銀行根據所購得的債項證才能發行港元鈔票。這新增的港元鈔票,可以給予銀行作為創造更多貨幣的基礎——這新增的港元鈔票,在當前的25%流動資產比率,每新增的一百元鈔票,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以給予整個銀行系統透過放款——存款的過程,多創造達三百元的存款數字——新增的貨幣供應。但在1972年中以後,由於港幣不再與英鎊掛,新增港元鈔票的發行,只是透過鈔票發行銀行將港元存款撥入外基金裏。便可以購得債項證以印發炒票。問題發生的關鍵是港府將外基金的港元存款都放在主要的發行貨幣銀行裡。於是使到新流通的紙幣多一百元,另一方面外基金同等地增加同數量的港元存款,使到貨幣基礎增為二百元;透過放款一存款的機能,經外基金這一轉,便增達一倍至六百元了。當然,假若港府外基金新增的港元資產從銀行系統裏抽出,改為以外幣資產形式存放,便可以將銀行再創造貨幣的能力減低一倍,回復1972年以前的情況。但由於港府恐防售出外基金的港元存款購買外資產時,會對港元幣值造成沉重的壓力,而一直未有實行。外基金的港元存款在1978年維持在五十五億元的高水平。這正是由於新增的貨幣並未相應地減低銀行系統內存款數字,於是造成近年來貨幣供應量激增的潛在因素。

 

另一火上添油的原因,是港府近年財政盈餘,隨經濟上揚加上通貨膨脹而告增加,都以港元存款形式撥放在外基金裏。財政盈餘是將私營範圍內的存款轉入政府的手裏。假若港府將盈餘轉而購買外幣資產,便可將港元資產的盈餘抽出貨幣系統,減低貨幣的供應量,造成對通脹的抑壓。但基於不欲引致率下挫,財政盈餘仍以港元形式存放在外基金裏,貨幣發行銀行又可以利用來增加放款能力。政府的財政盈餘,透過這樣的安排,並不如一般人想像中能對通脹做成壓抑的效果。

 

另一個造成貨幣供應量增加的有利因素是限制銀行創造存款的法例有漏洞。香港是採用流動資產不少於總存款量的25%來限制銀行信貸作無限度的擴張。原則上,銀行系統透過貸存能創造貨幣供應量的極限是四倍。如檢視1977/78兩年來的流動資產比率,大略都呆在45%的水平,比法例規定的25%還要高,一點也不能反映近年貸款數量的急升(1978年貸款增43%),利率上升的現象(銀行同業拆息是十二釐以上)。主要原因,侯運輝在第二十二期信報月刊《香港式通脹的根源》已詳細討論銀行如何能夠利用對流動資產及存款定義的漏洞,而可以隨意塑造這個比率。若法例不修訂,流動資產比率永遠是裝飾品,並不具壓抑信貸的功能。提高流動資產比率並不管用。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