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再談進口通脹問題(2)
侯運輝
2015年2月2日

(原文發表於1979416日的《經濟觀察》)

進口通脹的辯論

關於有沒有進口通貨膨脹的辯論,打從佛利民於一九五三年發展他那篇著名的《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他已經有以下的一段(筆者譯):「進口貨價提高,會成為增加工資眾多藉口之一,但單只進口貨價提高,本身並不做成工資上升的經濟氣候——或者說,在任何情況下,工資上升不帶來失業。工資全面上升——或本土價格全面上升——只有一個情形能達致。就是管理貨幣的當局增加貨幣供應來維持高物價水平。但如管理貨幣的機構在任何一種本地產品價格或工資增加時都增加貨幣供應量,則這個經濟基本上是不安定的,與率的轉變毫無關係。

在二十六年前,那時距制定固定率的布列頓森林會議僅七年之後,全世界都採用固定率,佛利民高瞻遠矚,他看到固定率有自我毀滅的傾向,鼓吹浮動率,他亦預計必定有人提出率下降,造成輸入貨價格上升,必有人質詢是否由此引入通脹。佛利民指出,若政府管理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應去迎合高工資的需求,那麼才會發生通貨膨脹。但在浮動率下,率下降,並不必然地引致貨幣供應的增加,只是管理幣的機構引以為藉口,這不是浮動匯率的過失,歸根究底是貨幣管理出了岔子。

佛利民預期中的辯論,當然發生。一九六年九月號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了四篇討論有關英國通脹的問題,主題正是環繞在浮動率下,英國的通脹是否輸入的問題。運用個體經濟學收入有限的的觀念去分析,黎德拉(David Laidler)認為絕無其事。而支持有進口通脹的,基本論點是認為英國工會勢力龐大,工會必定能提高工資,引致物價全面上升,而陳文的論點,亦是認為在香港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加價的需求反應不是削減非必需品的需求,而是增加工資,為應付工資的上升,政府必需增加貨幣供應……造成香港的通貨膨脹。」

很明顯,問題的焦點,正是消費者能否要求加薪,而政府亦會否增加貨幣供應應付工資的上升。假若答案是肯定的,陳先生對。否的,陳先生錯了。

 

香港工會不具集體議價能力

事實是,其一、香港工會勢力薄弱,工人沒有集體議價的能力。物價上升,受損失的正是受薪階級。在沒有集體議價能力時,要加薪的工人、必被「炒魷魚」。就以公務員工會為例,採用了工業行動,迄今還未實際地獲得加薪,遑論其他沒有工會組織的行業了。其二、香港貨幣的供應,並不受工資增加的影響。英國政府為支付國營企業增薪的要求,以赤字預算去支付,引致貨幣供應增加去彌補赤字,做成通脹。香港的情況不一樣,不能硬套。

 

通脹與失業可以並存

陳先生文中表露了失業與通脹可以互相替代的觀念。這方面牽涉很多,筆者不打算詳述。但通脹只有以加速度增加時才能製造就業,長期而言,通脹並不能永遠以加速度增加。故此,菲力浦曲線是垂直的(這方面討論請參考佛利民一九六七年美國經濟學會長的就業演詞)。以通脹創造的就業,在抑制通脹時,必定發生失業,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不斷加速的通脹,結果也是經濟結構的解體,投資萎縮,造成滯脹(Stagflation)的局面。通脹與失業是可以同時發生的。筆者並不是無視由此引致的社會問題,但解決的辦法,僅此一途——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高通脹,帶來高物價預期,消費者增加消費。貨幣供應增加是因,消費者增加開支是果。倒果為因,鼓吹減低消費論的,正是以為消費者是通脹的元兇!

筆者在三月三十日那文並不談太多的可行辦法,因為《經濟觀察》諸位作者在評介本年預算案時已談了很多,並不能每一篇的「經觀」文章都作同樣冗長的建議。一文一義,沒有辦法,希望陳先生見諒。又,有關三十年代經濟不景氣,並不是陳先生所說「無形的手」失去功能,發生的原因,正是貨幣管理當局將貨幣供應劇降三分之一所致(請參考佛利民與舒華滋合著的《美國貨幣史》,及羅斯伯的《美國的大衰退》。)

-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