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1月21日)最近,42岁的知名主持人谢娜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自爆患病——
原来,在生完二胎之后,谢娜发现自己性情大变,后确诊为抑郁症。 为了战胜抑郁症,她减少工作,调整了一年,但还是迟迟走不出来。 直到丈夫张杰在苏州工作时意外受伤,令谢娜发现自己必须要坚强起来了,才终于走出了抑郁阴霾。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而在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也高达9500万。 明星患上抑郁症尚且不容易治愈,普通人陷入情绪问题则更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1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内容如下:
点开评论区,无数人共鸣——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无声的。 这样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精神内耗。 而精神内耗,正是抑郁症的前兆。 人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内耗? 归纳下来,大致有4大类原因: 可能是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自卑感从婴儿期就存在。”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自信心越来越强,而有的人却仍然深藏着内心深处的自卑。 内耗也可能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 特别在意他人的人,往往共情力强,懂得换位思考。 然而,也正如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所说:“好人的内核是一个疲倦的灵魂。” 这样的人,连发个朋友圈都是负担:和男朋友约会完想发合照,结果想到有闺蜜刚分手,算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过度解读与人相处的小细节,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条微信,而让自己左右为难,情绪低落。 第三种可能,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习惯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作比较,比如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等,渐渐地陷入内心的自责。 还有一种可能,是过于看重结果。 每次做一件事情,一边力求做到最好的成效,一边害怕最坏的结果,如履薄冰,畏首畏尾,压力倍增。 长期陷入精神内耗,有多可怕? 2 A. 选择困难、拖延症 陷入内耗的人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最后卡在那里迟迟做不了决定,白白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严重的还可能患上拖延症。 太多人,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B. 自我PUA 每年年底,都会听到有朋友抱怨:今年FLAG又立了很多,又是啪啪打脸的一年。 不停地关注未完成,而看不到自己的已达成,其实是一种自我PUA。 C. 频繁换工作 对工作的要求也会很高,频繁换工作、换赛道。 想做短视频,刚更新了三五次,点击量没那么好,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吃不了这碗饭; 想跳槽去更好的平台,又没勇气裸辞,偷偷请假去面试,结果准备不充分、没通过,现在的工作也没做好,领导颇有微词,啥也没搞好。 D. 难以维系长期的人际关系 比如频繁分手。 热恋中的人情绪波动往往很大,歌词里唱,“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听上去很甜。 但放在现实中却很心累:仅仅因为男朋友没有秒回微信就如坐针毡,直到收到了回复才有所好转,心情像天气一样骤变,妥妥的恋爱脑,空耗自己。 又比如渐渐疏远亲人和朋友。 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长大后拉黑了父母;害怕混得不好而在同学会上被嘲笑,就疏远了同龄人。 长期精神内耗的人,大多难以维系长期的人际关系。离群索居,最终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E. 会变丑 研究发现,长期「emo」的人会更容易变丑,因为情绪失控会影响体内的激素,从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皮肤越来越差。 F. 会生病 不利于心理健康,诱发心理疾病,比如抑郁或躁郁。 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要么情绪起伏巨大,要么长时间心情低落。 会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自杀。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近一半患有抑郁症。 知名男艺人乔任梁生前就饱受抑郁症困扰,还有民国时的女演员阮玲玉,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就草草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同样的,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会诱发身体疾病,甚至癌症。 曾听过一种说法,叫做“癌症性格”,世界卫生组织曾研究表明: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中医也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林黛玉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那么,我们要如何走出精神内耗呢? 3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内耗”体质。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一步步进化成高手呢? 1、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纽约时报》作家詹姆斯·克利尔曾提出过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关心的事物,比如天气、健康、吃什么、收入、物价、人际关系、明星八卦、国际风云等等; 影响圈,是我们真正能影响到的部分。 我们关注却不能影响到的部分,则被称作无效信息。 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关注一部分的无效信息,这些无效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前不久的热播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上,就有一个关于无效消耗的桥段,曾引发无数年轻人共鸣: 一个上班族晚上加班赶deadline,他自知工作量其实不大,便满口答应上司,一定能在12点前搞定。 然而一坐到电脑前就开始开小差,微信里闲聊、抢红包、给别人朋友圈点赞,微博上吃吃明星的大瓜,最后再欣赏欣赏短视频里的颜值主播…… 回头一看时间,眼看着已经11点50,他才建了个文档。 整整一个晚上,玩也没玩好,活儿也没做完。 他不禁懊悔:时间都去哪儿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无效消耗。 而一个人想要走出内耗、做有用的事,就要尝试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删除一些不怎么用的APP,少关注一些无营养的信息,关掉明星八卦推送提醒,屏蔽那些朋友圈的微商广告、负能量。 多去接触一些对自身有帮助的人、事、物。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正在一点点变强。 2、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分开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越是内心敏感的人,越要学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分开—— 把父母的期望和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分开; 把优秀的同龄人和平凡的自己分开;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 他人的事,课题分离; 学会拒绝,学会屏蔽。 3、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 这个方法不是我说的,而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畅销书里提到的,还曾登上豆瓣热门话题 TOP 2,被浏览了2000多万次。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么做不适合我,要是一天下来都攒不够3件好事,我会更崩溃的。” 其实不然。 每天记录3件好事,目的不在于记录本身,而在于改变自己对“好事”的定义。 什么是“好事”? 升职加薪、中大奖、考了第一名,这些无疑是好事。 但这些都没有发生,也不是坏事。 现在很多行业动荡,而你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是挺好?若还能从中收获满足感,不更是好事一桩吗? 没有中彩票大奖也很正常,这个几率本身就是非常低的。而你只花了两块钱,就瓜分了一份500万的快乐,不也是一种普通人的小确幸吗? 就算没有考第一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走出学校、在职场工作多年后,你早已不再向人提起自己考过的第一名,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求知欲,却会让你终生受益。 4、曲别针策略:可视化打卡,更容易坚持 有一个新加入公司的菜鸟销售员,在办公桌上放了两个罐子,其中一个装满了120个曲别针,另一个是空的。 每天一到办公室,他就开始打推销电话。每打一个电话,他就从装满曲别针的罐子里拿一个,放到空罐子里。直到把全部曲别针转移到另一个罐子里,这一天就结束了。 1年后,这个菜鸟销售员就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这就是曲别针策略——可视化你的习惯,例如,朋友圈打卡、撕日历本、给日历打勾、理财记账等。 量化行为,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变化和进步,更容易坚持哦。 5、运动 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主要是两种物质: 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 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研究表明,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最容易入门的运动,比如,跑步。 它没有门槛,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一双运动鞋,随时就能出发。 作家村上春树从33岁那年开始跑步,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他说:“当受到别人责难,抑或觉得委屈时,我总是比平时跑得更远一点。” 他还从跑步中获取了创作灵感,写下一本名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 所以,如果你感到不快乐,就去跑步吧。 跑三公里专治各种不爽,跑五公里专治各种内伤,跑完十公里,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 6、多出去走走,多看看书 多出去走走,去看看世界,晒晒太阳,拍照记录一下周遭的世界。 另外也可以看看书。 以下是几本众多心理学家都推荐的好书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爱的艺术》。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以上这些,或许并不能直接解决你生活中的困境,但相信假以时日,一切总会慢慢好起来。 最后的最后,引用知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话:
无论你怎么度过今天,明天都会来。 区别在于,向内消耗 or 向外行动,你会怎么选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