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健康才富
高考完就整形,谁把颜值焦虑种进了18岁?
罗輯思維
2025年8月6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29日)
 
01

当容貌成了压力源

根据美团数据,今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周,近视眼手术的搜索量环比增加251%,相关订单量增加了108%,还有瘦脸针、刷酸祛痘、黄金微针等等,相关的医美消费几乎都在高考后迎来了一轮高峰。
先把重要的提醒说在前面,在7月初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整形外科专家王永特别强调,市面上的那些“微整形没有风险”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风险的整形不存在,整形都有或多或少的风险。
我们要说的重点,不在于对整形的支持或者不支持,而是想建立一个准确的评估方式。说白了,整形也好,不整也罢,至少都要先把这件事想清楚,之后到底是“追求更好”,还是“热爱现在”,全凭自己说了算。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莫非在整形这个事上,有很多人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决定吗?根据之前的研究,这个情况确实存在。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外表,进而做了不必要的整形决定。
有个词叫BDD,全称是身体畸形恐惧症。这是“容貌焦虑”的极端变体,说的是当事人过度夸大自己的外表瑕疵。把“有点胖”当成“特别胖”,把“门牙大”想象成“牙齿缺陷”。
当然,这些所谓的缺陷大都是当事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且早在1987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就把BDD写进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在长相这个事上,“迷之自信”顶多可以扣上个自恋的帽子,无伤大雅。但“莫名焦虑”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进而带来伤害。

02

人为什么会产生“容貌焦虑”?

按理说,人对自己的长相应该心里有数,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不必要的“容貌焦虑”呢?是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还是什么别的其他原因?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关于整形的,它背后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到底是怎样被外部力量影响的?即使不关心整形,我们也应该了解其中的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有位意大利的哲学学者,叫毛拉·甘奇塔诺,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服美役”。说的是现代社会对美的偏好,对女性来说已经成了不得不迎合的期待,就像服役一样。
因为毛拉秉持的是哲学视角,她本人也是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因此,她会把话说得重一些。虽然措辞有点严厉,但她的逻辑值得了解。
毛拉认为,影响人们自我判断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个。
首先,媒介技术。
有人说人对于美的偏好,是出于基因里的设定。比如,腿长是战斗优势,皮肤细腻是健康信号,等等。
但是,毛拉认为,基因偏好只是先天基础,而媒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美的后天判断。
比如,在很多年前的西方人眼里,美的标准是皮肤苍白,表情庄严肃穆,和今天他们崇尚的“古铜色皮肤,阳光感的笑容”完全不同。
为什么?这是因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银版摄影法”。而银版摄影法的曝光时间很长,需要你好几分钟都要一动不动,保持一个表情,因此绝对不能笑。
同时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脸色越是惨白,在银版摄影法里的效果就越好。于是,当时西方人看到的所有好看的人像照片,几乎全都是“惨白且严肃”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偏好。
再比如,今天由于影视拍摄技术、化妆技术的限制,人只要上镜就会显得胖。要想当明星,就必须比普通人瘦很多,而且脸要特别小。而在传播过程中,明星的标准也渐渐成了普通人追求的标杆。
还有人做过统计,发现社交媒体的发达程度与整形医院的业务量,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说白了,刷社交媒体的人越多,整形的人就越多。
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还发布过一个很微妙的数据,2021年,全球整形外科手术总量比2020年增长了19.3%。
为什么?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人要参加大量的视频会议。他们在视频里盯着自己的脸,越看脸越大,越看越焦虑。于是,疫情缓解点之后,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去整形。
换句话说,人对自己长相的看法,并不是出于完全的自由意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外部因素左右的。

03

别让他人定义你的模样

不光是长相,人们对于身材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外部因素塑造的。这里说的不是对健康身材的正常期待,而是对过度纤瘦之类的“夸张身材”的偏执。
毛拉说,现代人对身材的执念,根源能追溯到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衣服是由裁缝一对一缝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码。但工业革命之后,服装进入了流水线,越来越多的衣服采用标准尺码。
到这一步还没有什么不妥。关键是后来,人们逐渐给尺码注入了各式各样的意义。
有人把尺码当成自律的标尺,认为一个人的衣服尺码越小,说明这个人越瘦,越自律。还有人把尺码当成炫耀的工具,觉得三围的数字越夸张,说明身材越好,越有吸引力。
有的制造商为了满足顾客的虚荣心,还会故意把服装的尺码写小。这样由于顾客穿上了比平时尺码更小的衣服,获得了满足感,以后还会来回购。
而在这些因素之外,现代广告业的成熟也加剧了人们的外貌焦虑。
毛拉的原话说得比较尖锐,她说,消费主义通过承诺幸福来吸引女性,因此广告开始谈论自我保健、幸福感、自尊,并提出了不同的美的模式。但他们最终的目的依然是销售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是我们不需要甚至不想要的。
说白了,毛拉认为,好多人是被商家“忽悠”了。她认为,人们面对网络中的帅哥美女要保持质疑,这可能都是滤镜,是特效,因此人们不必要求自己也符合这些标准。
她还建议,我们要学会把身体当成是物理资源,培养自己的功能状态。相比于符合某些美的标准,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机能。
当然,毛拉的观点始终带着一点现实批判的意味,其中一些看法或许显得主观。但是,至少有一件事她没说错,这就是,人们对于美的判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商业、媒介的影响,它一直在动态变化中。
因此,按照毛拉的逻辑,假如一个人割双眼皮,单纯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这样更好,那就做。假如他觉得“大家认为双眼皮很美”,那就没有必要做。因为这个“大家觉得”的标准是时刻在变的,人们没必要迎合,也不太可能实现长期的迎合。
之前有个很开脑洞的日本短片,叫《美人税》。说的是一直以来,长得好看的人总是受到各式各样的优待。因此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个新税种,叫美人税,长得越美税越多。
结果长得好看的人为了少交税,主动做变丑的整形手术。但这并没有什么大用,因为社会上丑人太多,久而久之,大家就又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认为皮肤粗糙、眼睛无神、牙齿泛黄是美的。于是,这些人还得接着交美人税。
再强调一遍,我们前面说的毛拉的核心观点,不在于一个人不该变美,而是说一个人要有主见,不要那么容易被他人左右。

04

三个建议帮你回归理性

最后,回到“容貌焦虑”的问题。和菜头老师曾经说过一些应对的建议,咱们听听看。
第一,对自己的容貌有客观的认识。
在人群中,长得极美和极丑的人占比也就在5%到10%之间,而大多数人属于剩下的80%,也就是普通长相。不用对自己的容貌有过高的幻想,也不至于因此焦虑。
第二,不要默认他人会高度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人们对陌生面部的平均注视时长通常在0.5秒到2秒之间。没错,通常情况下,我们走在路上,别人注视我们面部的时间甚至不到1秒钟。
人之所以会有容貌焦虑,是因为假设了他人会很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容貌,并且认为别人会给出非常刻薄的评价,但事实压根不是这样。
第三,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亲近的人之外,很少有人会持续在意你的容貌。
对于那些真正跟你亲近的人来说,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不是以外形外貌为核心运转的。你也不必为阶段性的容貌焦虑而怀疑自己。随着阅历的增长,你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会仅仅局限在外形上。
最后,我们借用和菜头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大多并不美,也谈不上丑,只是长得一般。
因为长得一般,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在相貌之外找点存在感,否则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相貌不是我们的人生主题,我们得把它放下,然后去别处找寻,于是才能超越美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