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16日)二、辉煌家史马仲的老家并不在右扶风茂陵,而是在河北邯郸。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马仲的先祖可上溯到赵国时期与廉颇、蔺相如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因“阏与破秦”建功,被赵惠文王赐封号“马服君”。 赵奢像 清人绘 赵奢的两个儿子赵括、赵牧,都是赵国大将。赵括本应与其父一样流芳百世,却因“纸上谈兵”招致“长平之战”惨败而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赵牧的儿子赵兴对大伯的言行深以为耻,觉得是对祖父赵奢的羞辱,毅然按祖父赵奢的封号“马服君”改姓“马服”,接着去“服”取单姓“马”,由“赵兴”改为“马兴”,自此开始,其后裔姓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为巩固其政权,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并强行迁徙六国贵族到咸阳居住,以防止各国旧势力“死灰复燃”。 其时,马兴,也即赵牧的儿子赵兴,获得秦始皇封“武安侯”后,依照命令,率家族从邯郸迁往咸阳一带。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比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屋大维任职还早一百九十三年。 秦始皇赵政的生母赵姬出身赵国富豪人家,原是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以其权谋野心,将赵姬献给被质于赵国的秦国公子嬴异人,这令嬴异人在赵国度过了一段浪漫时光,孕育了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赵姬母凭子贵,此后成为秦朝的帝太后。在赵政成为秦王、进而成为始皇帝的过程,赵姬衍生出不少复杂而奇葩的故事,这些故事对秦国的影响、对秦始皇的影响,后来成了史家饶有兴趣的考证内容。 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而赵兴则是生在将军世家,在赵国都城里,实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近亲,两家多有往来。 有人推测赵姬是赵兴的姑姑。从史料比照看,赵兴比赵政约长十岁左右。当年,赵政的父亲异人和吕不韦,为躲避赵国追杀逃出邯郸回到秦国咸阳后,赵姬和年仅三岁的赵政,因得到赵氏豪门以及官家亲戚的庇护,九死一生,免于一死。 在这过程中,赵兴身为赵政的大哥哥,无疑为儿童时期的赵政担当起“保驾护航”的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概是念及儿时哥俩情份,也为安抚外戚,稳定六国贵族,秦始皇封马兴为武安侯。 以汉族马氏世系论,赵奢为中华汉族马姓的得姓始祖。中华马氏后裔公推赵奢为一世祖,到马兴为第三世。 所谓公推,就是说历经历史长河二千多年的洗涤,此论已成定论,无可质疑,就如当今公认:邯郸是汉族马氏的发源地、扶风是汉族马氏的发祥地,而后者,则因本书传主马援而扬名天下。 由马兴以下,马家各世代大体都有一官半职。只是马兴之子,即四世的马嵩,没有官职记载,想必是时逢秦末汉初改朝换代,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政局不稳,投靠无门,这个时代能自保平安就好,岂论官职。 马嵩之子,即五世的马述,身处西汉初年稳定时期,出仕西汉太中大夫,封平通侯。六世马权,西汉宁东将军。到第七世马权的儿子一代,便是马仲的曾祖父马通一辈了。 马仲的曾祖父马通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武将,先是任黄门郎、侍中,是皇帝身边的近侍和高级参谋,素来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92年,因“巫蛊之祸”平乱太子刘据有功,马通获汉武帝封为重合侯。第二年,公元前91年,匈奴入侵上谷、五原、酒泉,汉武帝派出马通、李广利、商丘成三位大将,各自领兵,兵分三路,合力抗击匈奴。此乃马通封侯后首次出征,他率4万骑兵出酒泉越天山,乘势进击,将匈奴兵打到车师后,方凯旋还朝。由此可见,马通内卫外御,均不负重望。 马通出征匈奴时,马通的大哥马何罗,被汉武帝提任为侍中仆射,负责管理皇帝身边的近侍。此时三弟马安成也在朝廷任职,和两位兄长一样享受二千石奉禄。显然,三兄弟都获得汉武帝的特别信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巫蛊之祸”立功,也因“巫蛊之祸”惹来杀身之祸。好景不长,突然的变故,让马氏三兄弟的命运发生急剧变化。 “巫蛊之祸”实际是西汉时期一场冤假错案,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借“巫蛊”之说构陷太子刘据,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四年后,公元前88年,终于清醒过来的汉武帝自知冤枉太子,悔恨交加,诛杀了挑起事端的江充,夷江充三族。 这一突变形势,马氏三兄弟无法置之度外。 马通参与镇压太子并因此获封重合侯,马何罗素来与江充关系密切。江充被汉武帝灭族,皇宫一下子陷入恐怖氛围,马氏三兄弟因此心怀恐惧,担心秋后算账,受牵被诛,祸及自己。 马何罗竟起恶意,与马通、马安成合谋刺杀汉武帝。马何罗亲自持刀进入汉武帝卧室行刺,被发现而事败,三兄弟均被斩首于市。 马家遭此一劫,随即落败,家世不再显贵。马氏家族被逐出咸阳豪族居住地,西迁至茂陵成欢里。 马通的儿子、也即马仲的爷爷马宾,汉宣帝时,任职以郎持节,号使君,混个虚职。 马仲的父亲马昌,生活在六任皇帝走马灯更换的年月,怀才不遇,无所事事,便游历四方,客居天水郡,远足北地郡,在边郡与当地的牧民结下深厚情谊。马昌自然没有想到,他为孙子积淀了满满的功德——为马援后来亡命北地得以安身立命奠定了深厚基础,此为后话。 到马仲这一辈,先是随父亲在天水郡生活而后成才入仕。汉成帝时,马仲曾在北地郡任“牧师令”,负责朝廷蓄养军马基地“牧师苑”的管理,后调回茂陵任职玄武司马,主管茂陵宫城玄武门。 马仲待人谨小慎微,行事循规蹈矩,但内心并不甘心家族就此衰落下去,潜意识总是期望能东山再起、重振门庭。 公元前260年,长平的天空被战火染红。这里是赵国的西北边陲,也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长平之战,一场关乎赵国命运的战争,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战争的导火索是上党。秦国攻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大喜,命赵括率军前往长平,抵御秦军。 赵括,赵奢的长子,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他的父亲赵奢,曾以“阏与之战”大破秦军,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成为赵国名将。然而,赵括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却未能继承父亲的实战智慧。 然而,赵括并不知道,他即将踏上一条不归路。秦军统帅白起,是秦国的战神,用兵如神,深谙兵法精髓。他早已洞察赵括的弱点——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白起决定以计取胜,他故意示弱,诱使赵括轻敌冒进。 赵军的进攻如同潮水般汹涌,但秦军却有条不紊地后退,仿佛在引诱赵军深入。赵括大喜过望,以为胜利在望,便率军追击。然而,当他追至秦军营垒时,却发现秦军早已严阵以待。此时,白起派出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赵军陷入重围。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白起的圈套,他急忙下令筑垒坚守,等待援军。然而,秦王得知赵军粮道被断,亲自征发河内百姓,拦截赵国援军。赵军被困四十六天,粮尽援绝,士兵们饥寒交迫,甚至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心急如焚,他组织精锐部队多次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杀,赵军群龙无首,数十万士兵被迫投降。 赵括突围 白起望着投降的赵军,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些士兵若不妥善处理,必成后患。于是,他下令坑杀赵军降卒,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人放回赵国。一夜之间,长平郊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战争爆发前,赵括的母亲曾多次劝诫赵王,希望他能重新考虑用人。她深知儿子的弱点,也深知战争的残酷。她对赵王说:“大王,赵括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若以他为将,赵国必败无疑。臣妾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恳请大王另择良将。”赵王最终没有采纳她的建议,但记住了她的话。赵括战败后,赵王因赵括的母亲事先的劝诫,没有怪罪她,免去了她的死罪。 长平之战后,赵奢的另一个儿子赵牧的儿子赵兴,深感耻辱。他觉得赵括的行为是对祖父赵奢的极大羞辱,于是决定改姓。他以祖父赵奢的封号“马服君”为姓,去掉“服”字,取单姓“马”,改名为“马兴”。从此,马兴的后代都以“马”为姓。 [注:百度“长平之战”AI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