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經濟學千禧大疑案 II
香港土地和房屋的幾個基本經濟問題(1)
梁海國
2016年8月12日

土地的需求和價格

 

在香港有不少人認為樓價高的原因完全由於高地價所促成;更有人以為由於地價和建築成本的增加,於是未來物業的價格只會升而不會降。這些都是對土地和物業的生產關係缺乏正確認識所產生的謬誤。土地是物業生產中的生產因素(Production Factor);土地需求是房屋需求的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如果對房屋的需求增加,樓價上升,將使地產商的物業變得有厚利可圖,於是刺激他們增加生產,多建樓宇。但多建樓宇就要有地,地產商爭相競投土地的結果自然地使地價上升。反之,假如地產業市道不前、樓宇滯銷,發展商大都抱有觀望態度,競投土地變得毫不踴躍,而官地亦少人問津,自然它的拍賣價格便會低降。一個對於大衛李加圖(David Ricardo1772-1823)地租理論了解的人,是充分明白箇中道理的。李加圖的例子是豬、玉蜀黍和耕地。他舉例說,耕地是用來種植玉蜀黍的,而玉蜀黍是用來養豬。如果市場上對豬肉的需求增加,便會刺激養豬事業而形成玉蜀黍的需求增加和價格上升。農夫們互相競爭土地以供種植玉蜀黍,其結果必然使到土地的價格(地租)上漲。回看香港的工業用地,用以興建工廠,以供製造業作廠房之用;本港的製造業大部分依賴外銷。如果出口生產蓬勃,對本港的製成品需求殷切將會刺激整體工業的發展,工業家抱有樂觀的態度擴建廠房,工業用地的地價便會因此而上揚。但今天的香港形勢卻是剛好相反,由於紡織業的出口前景黯淡,其他工業如電子和鐘錶業的出口,雖有增長,然而絕不能承擔起紡織業傳統性在香港工業上的沉重擔子,大家所持有的保守態度促成了今日工廠大廈的滯銷、租值和樓價下跌,而工業用地的價格亦見回順。

 

既然土地是房屋的引伸需求,而地價與樓價又有何種關係呢?如果土地的供應是完全的沒有彈性(Completely Inelastic),無論以何種方法亦不能改變土地的供應量,而它的供應已是既定(Fixed Supply),地價的高低完全由樓價所決定。相反,如果土地的供應是完全富於彈性(Completely Elastic),增加土地的生產,其邊際成本並不增加,代表了生產在固定平均成本上進行(Production At Constant Average Price),即是土地可以隨意增加,而邊際成本並不上升,則樓價的高低只影響土地的供應量,並非土地的價格;而土地的價格是由其生產成本所決定。

 

土地是可以被創造的(是產出而非投入)

 

現在的香港,我們有很多土地是移山填海得來的,土地並非無法生產,只要我們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資本便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但是移山填海得來的土地其邊際成本是遞增的,而土地的供給曲線(Supply Curve)並非垂直或是水平,而是左向右方向上傾斜(Upward Sloping),而且供給曲線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其彈性,這是假設在自由土地市場上競爭和替代效果所形成。如果香港政府沒有壟斷所有土地的供給,而私人可以自由地發展和利用土地,可以肯定地說香港可供利用的土地將會比現在為多。因為土地供應的缺乏會刺激地價上升,那時候各式人等將會集資發展土地,而使土地的供應增加。如此土地亦已非古典經濟學家所言的無法毀滅和創造。

 

當土地的生產者不斷增加,發展土地的成本會不斷地上升,而地價亦由於供應量增加而漸趨下降。平衡點將是土地發展的邊際成本與土地售價相等之處。如果在平衡點上再從事額外生產,新增的土地的邊際收益比其邊際成本為高,因此而得不償失。反之,土地售價比成本為高,而就此停止增產,不但未能達到最大利潤,而且亦未能使到社會的資源得到最佳分配。最佳的資源分配是產量達到社會邊際成本(Social Marginal Cost),「土地發展之邊際成本」與社會的邊際收益(Social Marginal Benefit)「土地在自由市場的拍賣價格」相等之處。現在香港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供應和生產的權力,而官地的售價遠比發展官地的成本為高,所以政府的土地政策是財源廣進的措施,是政府庫房的一個重要收入。姑且假設政府的賣地上收益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如此之賣地政策依然是殊不合乎經濟原則。政府以其絕對壟斷的地位,在土地政策上謀取壟斷的利潤,使到產量較最佳水平而令價格較合理價格為高。到頭來便是在土地和房屋的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因此而提高。在土地的天然稀少性上(Natural Scarcity)增加了人為限制的因素,致本港地少人多的情況更見嚴重,不單使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未能普遍地改善(以香港的平均國民所得和土地發展的成本,自由發展土地將可使可利用土地增加,而香港市民的一般居住條件相信亦會比現況為佳),並且政府以壟斷方式的不合理干預,提高了房屋和土地的價格是一種事實。但本文所提出的分析與一般的評論有異,本文的重點是指出土地的可創造性和政府壟斷所引致的產量少、價格高的弊端。有不少評論忽視了土地是引申需求,所以在很多立論上都犯上了嚴重的錯誤,希望大家明白和多加留意。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