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市場營銷學看全真道之發展》(4)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0月30日

四、全真道之產生

要證明本文立論成功,必須細談全真道之產生,並在過程中看看它是否真正得助於市場營銷學的因素,故需從資料搜集所得,及市場營銷概念之應用兩角度作分析。

(甲)資料搜集

(1)歷史背境

按卿希泰及唐大潮在《道教史》之分析,道敎經過初、盛唐發展高峰後,受安史之亂和中、晚唐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影響,其發展趨於低潮。但是,在一些統治者的崇道措施及一些道教學者的努力下,道教的理論方術、科儀建設有所建樹,在道教發展的低潮中,又有前進的趨勢,從而在北宋時期道教的再度興盛創造了有利條件[1]。而宋徽宗就是把尊崇道教的風氣推到了極點,他開始時以信仰為主,後來崇道之目的,變成了利用為主,求自己長生及世間太平,後來把自己神格化,圖以此維持政權及欺騙人民,他參照儒學體制,設立道學,希望以道教為基礎融合科舉及道學。[2]

從產品角度看,道教本身受不同環境影響而經歷了盛衰之產品生命週期,但在外在元素之催谷下,它亦由衰退期,轉到興盛期,徹底改變產品生命循環週期。

宋代是一個政治、軍事高度集中統一的封建皇朝,相應地,文化思想也逐漸從多元開放走向集中統一。佛教自兩漢東漸以來,就不斷與中國文化相融合。魏晉南北朝佛教調適自身與綱常名教的關係,隋唐形成了完全中國化的佛教流派,而宋代佛教則在思想深層次上與儒學融為一體。學者牟鐘鑒及張踐在其《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內認為,打通儒釋,按儒入釋是宋代一個普遍的社會潮流,而兼通儒釋的禪僧在叢林中並不罕見,其中契嵩及智圓最具代表性[3]。再者,宋代佛教與儒家的全面融合還促進了宋明理學之產生。儒家過去以忠孝為核心,構造了一套適應中國宗法社會的政治倫理體系,但却因強調「經世致用」,而缺少了相關價值本體的理論思考,時常受到道、佛兩教之挑戰,故最後借助了佛教的思辨哲學體系來升華儒家倫理。[4]

(2)創教思想

南宋、遼、金、元時期是經過南北對峙走向重新統一的時期。由於國家分裂形勢,道教出現分宗分派。新的道派在北方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5]

按全真道內譜系,其源流上溯至東華帝君、其下有鐘離權、呂洞賓(被信眾尊稱為「呂袓」)、劉海蟾、王喆,他們被稱為全真北五祖。事實上,全真道真正的始創人是王喆,號重陽子,他拋棄了符籙與外丹,在鍾呂派仙丹學的基礎上融攝禪學與儒學,以「三教圓融」、「三教平等」為號召,以修煉心性為主要內容,以淡泊刻苦,救難濟人為行為準則,在不違背道教得到成仙的基本宗旨之前提下,使道教向道家之學回歸,完成了合儒佛於道的歷史任務。《全真教祖碑》也說:“先生勸人誦《道經》、《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云可以修正”[6]。王喆更透過其詩詞,向世人灌輸三教為一家之學說,當中在《重陽全真集卷之一》內〈示學道人〉篇有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異,妙玄通後更無加。般般物物俱休著,凈凈悄悄最好誇。亘劫真人重出現,這廻復得跨雲霞[7]。王喆又在其《金關玉鎖》中說:太上(指老子)為祖,釋迦為宗,夫子(指孔子)為科牌,明白地共信三教之祖,又說:「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把三教看成一體三派,他引述佛教《心經》論證內丹,引述儒家五常而論證丹訣,認為天下終極真理惟一無二,此即全真家所說的「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只是各家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而已[8]

王喆倡導三教合一,在回歸道家的同時,向禪宗靠攏,與儒家聯袂,具有新的時代特色;而他仍主張道教成仙說,不失道教本色,不過不是肉體直接飛升,而是內丹煉就的「陽神」,成為不壞之純陽之體,可以脫離肉體,超出生死,飛升天界;再者,他收徒立會,克己忍辱,傳教濟世,非老莊隱逸遁世之風,乃一代宗教家的行徑[9]

雖然卿希泰教授在其《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內提到,王重陽所遇的仙,未必是呂洞賓[10],但他在《重陽全真集》中之卷九《了了歌》,已透過詩文強調鐘離權為祖,呂洞賓為師父[11],其實已把全真道之思想,透過了「名人效應」而帶出市場(即宗教界),事關自晚唐起,鐘呂金丹道已十分流行,且鐘呂金丹道的主要典籍《靈寶華法》及《鐘呂傳道集》所輯述之「六義」、「十八論」,都展示着法天象地攝融「易學」的理念,有系統地利用「易學」思想作為其立論與操作功法之凭藉,同時也體驗與老子「道論」的密切貼合[12],自然亦強化儒道兩教之互融關係!

- 待續 -



[1]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158

[2](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頁56

[3]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622623

[4]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下),頁627628

[5]劉精誠著:《中國道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頁二四三。

[6]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下),頁658659

[7](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頁371

[8]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下),頁659

[9]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下),頁661

[10]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第三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33

[11](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頁446

[12]李養正著:《道教義理綜論》(上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頁267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