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市場營銷學看全真道之發展》(6)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1月4日

(甲)資料搜集(續)

(3)介入道牒及大師號等官賣

 

金庭為解決北疆戰事造成的財政困難,出售觀額、度牒、大師號、紫衣,全真道乘機買入,此舉令金朝皇帝一再征詔全真高道,給以禮遇賞,大大漲了全真道的身價[1]()小林正美在其《中國的道教》書內,提到全真道的發展之中,從元統三年(1334)開始的元代官府的度牒(成為僧尼和道士者從政府獲得的許可)和大師號的官賣上獲益匪淺[2]

 

(4)透過詩詞說宗教

 

金初興起的三個宗教,全真教出現最晚,勢力則最大,教團骨幹人物的文化程度最高,留下的著述、史料也最豐富,約佔三派新道教史料2/3以上[3],當中尤以王重陽、馬丹陽、丘處機等,詩詞作品特別多,而(日)蜂屋邦夫更認為,如果要研究王重陽、馬丹陽的思想和教說,首先就必須以他們的詩集為第一手資料[4]。筆者特意從王、馬、丘三位道長之作品,各取一首細看,其內容描述三教合一概念,非常清楚,適合有識之士及普羅大眾欣賞,對宣教起了很大推助作用:

 

王重陽作《孫公問三教》篇[5]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

精神氣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

 

馬丹陽作《又》篇[6]

遇風仙,心開悟。人我心無,無愛無憎妬。

一切女男同父母。三教門人,盡是予師父。

好清閒,喜歌舞。晝乞殘餘,夜宿悲田所。

上下中丹常密護。九轉功成,蓬島通雲路。

 

丘處機作《師魯先生有宴息之所牓曰中室又從而索詩》[7]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過不及俱失中

道貫三乘玄莫測,中包萬有體無窮

高人未悟猶占僻,下士能明便發蒙

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

 

對詩詞文學及宗教均有研究之香港學者黃兆漢教授在其《中國神仙研究》一書內,特別提到「王重陽填詞的目的,正如他在其他形式的文字一樣,主要是為了傳道說教……全真教的中心教義,是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王重陽便在詞裡暢抒三教的「妙理」……. [8];此外,他又提到王重陽的詞淺白直接,有如口語,而不是字雕句琢,追求形式美。若不如則流傳不廣,入人不深[9]。黃教授在其書中,同樣強調全真七子的詞,主要內容是宣揚全真教義。他們大都以述懷、詠物、贈送、酬謝、遣興、歎世之類方法去說教傳道,帶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之全真中心思想,他更在書中強調「我更認為全真各位宗師的努力著作及宣傳教義亦是造成全真教在金元時代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10]

 

(乙)市場營銷概念之應用

 

從市場營銷概念看,全真七子之承傳,其實是把全真道信仰不斷強化,增加產品之吸引力,達致成功營銷,廣納不同善信(見上文三1)項、(2)項及(3)項之討論),至於全真道吸引女性及少數民族信眾之發展,同樣是產品溝通之成功(參閱上文二4)之討論);有關全真道透過介入道牒及大師號等官賣,其實反映其發展配合產品溝通及行銷環境(請參閱上文三2)(b)、三(4)(b)及三(5)(b)各項之討論);而全真道其中一個成功宣傳之工具,可算是透過五祖、七真及其後信徒之詩詞 ,相關效果正好配合發揮產品溝通及行銷環境之概念(請參閱上文三4)(b)及三(5)(b) 項之討論) 。

 

小結:全真道得以在宋元兩代持續發展,除有徒弟門承傳、廣納信眾,又得助於統治者(指朝廷)之支持,同時亦透過五祖、七真及各弟子之詩詞作軟性而持久的推廣,概念上,其實已不斷利用市場營銷元素,收公關推廣及強化宣教之效。

 

- 待續 -



[1]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第三卷),頁44

[2](日)小林正美著、王皓月譯:《中國的道教》(濟南:齊魯書社,2010),頁229

[3]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第三卷),頁30

[4](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頁17

[5](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頁366

[6](日)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頁605

[7]邱長春祖師著:《磻溪集》(香港:青松觀宣道部重刊,1974),頁五五。

[8]黃兆漢著:《中國神仙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頁138139

[9]黃兆漢著:《中國神仙研究》,頁162163

[10]黃兆漢著:《中國神仙研究》,頁168173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