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市場營銷學看全真道之發展》(7)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1月6日

六、全真道中呂祖特別受歡迎

(甲)資料搜集

(1)呂祖與全真道

由卿希秦及唐大潮著之《道教史》,說明「……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上來看仍繼承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但又具有獨到之處,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第一、合一三教,這個特點,可說是全真教義最為鮮明突出之處……。主張道、儒、釋三教的核心都是「道」,無有差別……[1]。按全真教的道統,根據全真教的典籍,一般地作如下排列:

東華帝君→鍾離權(即漢鍾離)→呂巖(即呂洞賓)→王重陽→「全真七子」[2]

至於呂祖的背境,《道藏》清楚介紹,呂祖「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蒲州蒲坂縣水樂鎮招賢里人也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四月十四年弱冠登進士第未調因暮春遊澧水之上遇正陽子授神仙之道後隱廬山修鍊成道周遊人間每稱回道士或隱或顯世莫能測……[3];此外,《道藏》亦列明,劉海蟾應與呂祖同為王重陽之師父,而由東華帝君至「全真七子」之道統代表,全部都受元世祖皇帝及武宗皇帝加封[4],故理論上,各全真道祖師之重要性(指在被朝廷承認之角度而言)應沒有分別,但唯獨呂祖較漸漸變得多人識,皆因道教文學所引起之作用。

(2)呂祖傳說為民間受落

透過雜劇及小說等不同道教文學資料,配上呂祖仙術、度化、警世……傳說,呂祖在全真道的地位漸漸地斷被提高了,其信仰亦容易被受落

 

a)雜劇之「度脫思想」

按前香港大學教授王兆漢分析,呂祖其實同時發揚全真道之南宗及北宗,前者指授徒劉海蟾,由其再傳張伯端發揚光大;北宗則指授徒王重陽,之後由「全真七子」作承傳[5],故呂祖通過兩大宗派的產生和發展,其度世功德更是無量無盡,而雜劇作者把他看成恩澤及物的人,大概是出自對他的表心景仰和歌頌[6]。而全真教眾多祖師的傳道行為,普遍存在「度脫精神」和「隱逸思想」,前者講述超度解脫生死苦厄,本身來自佛家概念,但全真教借用「度脫精神」,說明具有使眾生得道成仙的精神,較傳統道家強調之「隱逸思想」,積極得多,而此點正好捉緊當時劇作者之心弦,故很自然就透過雜劇之創作而歌頌「度脫精神」,當中包括:

《黃梁夢》——寫漢鍾離度化呂洞賓。

《藍采和》——寫呂洞賓度脫藍采和。

《鐵拐李》——寫呂洞賓度化李鐵拐前身岳壽。

《竹葉舟》——寫呂洞賓點化陳季卿。

《岳陽樓》——寫呂洞賓度化岳陽樓前柳樹精及梅花精。

《城南柳》——寫呂洞賓度脫岳洲柳樹精。

《昇仙夢》——寫馬丹陽度化桃柳二樹精。

《劉行首》——寫馬丹陽度化汴梁行首劉倩嬌。

《任風子》——寫馬丹陽度化屠戶任風子。

至於東華帝君及王重陽,他們在雜劇中不是要角,儘管細閱劇本後不難發現他們的「度脫精神」,但描繪上就不及前述三位祖師[7],而當中更以呂洞賓之取材最多(九份劇本中佔六份),皆因呂洞賓在宋元時代,已憑「神仙」身份出現,故影響力自然比剛由人成仙「全真七子」之馬丹陽為大。雖然鍾離權為呂洞賓師父,但他所處年代較唐代徒弟為遠:一說為五代至後晉人[8];另說為漢代人,故又稱漢鍾離[9],而他在後世人心目中,以丹道研究為出色,不及呂洞賓涉獵儒、釋、道三教事跡,故劇作家喜歡取呂祖作為題材。按《道心人情:中國小說中的神仙道士》引述,呂洞賓度脫了不少有緣之人。在《呂祖全傳》、《東游記》、《韓湘子全傳》等小說中,他度脫了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柳樹精等人成仙[10]。多了劇作者將「度脫思想」題材,透過呂洞賓作為主角去演繹,自然提升了此神仙在普羅大眾之認識及認受,故他們到道觀參拜時,自然會找呂祖神位所在,向其作福或懺求,導致全真道不能不將呂祖看成代表該教之神仙。

- 待續 -



[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213

[2]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臺灣:臺灣學生書局,2001),頁256

[3]《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三冊),頁三七零至三七一。

[4]《道藏》,(第三冊),頁三七零至三八零。

[5]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頁293

[6]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頁299

[7]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頁299

[8]吳楓主編:《中華道學通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頁10611062

[9]干春松:《神仙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頁三二三至三二六。

[10]浦江清:<八仙考>、《清華學報》(卷1期),19361月。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