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道教與茶文化之關係》(5)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1月27日

四. 餘論

        儘管前文已引證了茶文化的確與道教義理、科儀及醫藥等有一定之關係,並相互影響,但從另類角度看,茶文化可能與道教並非同一方向發展。

(一)茶葉變得商品化

        茶文化本來鼓勵人們享受喝茶之清淡、寧靜及身心舒泰等氣氛,且過往茶葉價錢不貴,普羅大眾都可負擔。可是,近年因為多了人經商辦茶,甚或炒賣茶葉而圖利,導致茶文化慢慢變得功利,好像富有人家喝得起貴茶才算真正喝茶,而送禮之茶葉、茶用具在商人之市場推廣下,變得講包裝、講價錢,失卻茶道愛好者所追求之清淡、舒泰、平等及不計較物質之精神,剛好與道教所倡儀之慈、儉、讓及清心寡欲說法,背道而馳。

       作為一個茶文化愛好者,筆者希望此風不會愈變愈長,其實最重要是看個人之追求及理想,如果大部分人(包括道教中人及個別茶文化愛好者)明瞭茶文化之真正精神,不再盲目追求太貴或過分被吹捧的茶產品,日後茶文化之發展,既不會受商人之影響,反而會因商品化而起推動作用,而茶文化與道教之關係亦不會脫勾。

(二)茶之藥療效果

       其實古時亦有人反對飲茶,唐代綦母熙所著之《飲茶》,亦載有“飲茶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為茶炎,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1]可見喝茶未必人人受用,但隨著經驗之累積及科學成果之發現,認為喝茶有用之道教信徒,可繼續小心使用,並輔以其他道教醫療為佐,相信仍可繼續茶在道教之醫藥功能。

(三)科儀獻供

       雖然大部分道教科儀,都有提到用茶作供品,但台灣中華道教總會所印贈之《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內有提到的「四菓」、「四獻養」及「六獻養」都未有包括茶在內[2],但這亦不表示道教科儀之本質抗拒用茶,而是受科儀隆重之程度所影響,但另方面,一般台灣民眾拜神或拜祖先,保持放杯茶在前作敬意,所以只要全國(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及海外華僑繼續多用「茶」作獻供,茶與道教科儀之關係將不會受到影響。

五、結論

       本文題目為《透過道教義理、科儀及藥用探討道教與茶文化之關係》,從筆者對茶文化之定義收窄,將其切入看道教之義理,發現兩者確實有緊密關係,且相互影響,同一情況亦出現在茶文化與道教科儀及藥用,這正好證明,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早被納入中國文化內,而茶文化又是中國文化,故兩個文化(指道教及茶)相互配合影響,已從歷史可觀察得到,無怪在《道教與健康》一書中,其編者已為本文下了一個重要結論:道教對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著有益之促進作用[3]。 

- 完 -


[1]李永梅主編:《茶道》,頁392398

[2]張檉編撰:《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台北:中華道教總會發行,2004),頁8182

[3]良石、楊煥瑞主編:《道教與健康》,頁186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