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四聖諦看儒道生活觀對「苦」之概念》(1)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1月29日

一、        前言

(一)   源起
記得在課堂上,有位年齡未過三十歲之老師(本身是佛教的法師)認真地提出,學生過年時切勿恭喜她「長命百歲」,事關身為出家人,既然講四大皆空,根本就無需要求長壽;同時期在另一個課堂上,有位講者(本身是道教的道長)認為自己已到一把年紀(約七十歲),禮敬神明並無所求,最重要是無病無痛,即使要「死」的時候,亦要「去得舒舒服服」。兩位同時有宗教信仰,亦是有學問,他們的成長多少受儒家思想影響,兩人對生命之反應,對筆者有大感受。正當我想連貫儒、釋、道三教信仰之生活觀,就不期然想起小學畢業時,老師送我的鼓勵及勸勉詩句:「不苦苦無盡,苦苦苦有終,苦盡甘來日,方知苦有功」,令我覺得印度佛教所提出之四聖諦,頗有意思,而且可以用它的義理,探探中國儒、道兩教生活觀對苦之概念,可能有特別發現,值得從學術角度作分析。

(二)   研究方法
  為令本文命題有較理想之推論結果,首先必須為印度佛教之四聖諦:苦、集、滅、道,來個介紹,並特別提出此說法如何影響了脫輪迴生死之佛教概念,因而成為印度佛教徒的生活觀。由於儒道兩教為中國本土信仰,且屬中國文化一部分,本文特意看看兩教信徒生活觀對苦之概念,比對由四聖諦所引申之「苦因」與「苦果」,推斷出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能否保留、甚或發揚四聖諦佛法學說。

(三)   參考文獻
  要了解「四聖諦」之特質,必須參閱《雜阿含經》(即《相應阿含》,《相應部》)。這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了釋尊在世時期的佛法實態。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1],故透過原典之經文去了解四聖諦,不但發現佛陀對「苦」的詳細描述,並說明「苦」如何引申到與佛法修行至涅槃境界之關係。目前坊間載有《雜阿含經》註釋及翻譯之書本很多,本文主要參用星雲大師總監修之《雜阿含經》及印順法師編之《雜阿含經論會編》;至於分析儒、道兩教生活觀對「苦」之概念,筆者特意查閱《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道德經》及《太平經》等。此外,就儒、釋、道三教之教義及信徒生活觀之闡釋,其他書本如《中國佛教與哲學》、《佛學概要十四講》及《道教與佛教》,亦有被本文引述,其餘論述,涉及書本繁多,未能盡錄。

- 待續 -


[1]釋印順會編:《雜阿含經論會編》(劉宗求那跋陀羅譯經‧唐玄奘譯論)(新竹:正聞出版社,1994),頁一。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